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人到五十才明白:這兩件“好事”,儘量少做,或有禍端

王陽明一生追求聖人之道。他直到36歲才意識到這一點。他心學悟透之後,形成了巨大的反響,甚至延續至今。甚至很多海外人士都是陽明思想的“接班人”。

心學大師王陽明就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畢生致力於為人處世與修心治心的研究。而就是如此坎坷最終還是著作了《陽明心學》,其中書中就有提到: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生活中福禍相依的事情太多了,很多表面看似是好事,結果卻常常吃虧惹禍,一些表面看似吃虧的事,最後也不一定就吃虧,所以遇事三思而後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做事能掌握好分寸和尺度,遠遠要比蠻力重要的多,做好事也許有分寸,否則很可能過猶不及。人到五十才明白:這兩件好事,儘量少做,或有禍端。

一、沒有底線的給予和幫助

“恩不可過,過施則不繼,不繼則怨生;情不可密,密交則難久,中斷則疏薄之嫌

。”對別人的恩惠,不是越多越好的,對別人過多的幫助和給予,不僅讓自己受累,很難維持,還有可能讓對方養成習慣,一旦不能持續的時候,很容易讓對方產生怨恨。

感情的交往也是相同的道理,不能太多親密,如果太親密一來很難長久的堅持維護,如果中間遇到事情中斷,很容易產生嫌隙疏遠的情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最好是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別人能夠進步,不是替代別人的責任和義務,也不是為了滿足私心和需求,讓對方越發懈怠。

一個人,如果能在做事之前,問問自己的內心,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還是為了內心更加坦蕩,坐臥行走間都能俯仰無愧,一生無所憂慮。

二、太過正直、好強

俗話說得好:“

直木先伐,全璧受疑;知止能退,平靜其心

。”越是筆直的樹木,越容易先被砍伐掉,完美無缺的碧玉最容易招人懷疑成假。能根據情況的變化,做出合適的調整,懂得調整和蟄伏,保持內心的平定和清明,才能有翻身的機會。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平事,看不慣的人、不能接受的情況等等,但是如果自己沒有解決事情的能力的時候,硬碰硬的結果只能害了自己,對自己毫無幫助,所以懂得示弱,悄悄成長,才能有機會真的成功解決不平事。

自己沒有能力的時候,一味地逞強,不過是幼稚的表現;情況不明,時機不對的時候,太過正直的表現,反而是一種愚蠢。一個人如果要做事,就要善始善終,有拿起來的衝動,也要有完整歸還的能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人,能清楚地瞭解別人是一種智慧,但是能看清自己,才能活得明白。所以做任何決定的時候,首先要內觀自己,看看自己的能力和真實情況,才能避免出現太多被動的局勢,處處受人牽制和要求。

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瞭解清楚自己的能力,才能揚長避短,彌補自己的不足,才有機會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更好一些。

當然以上只是我對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淺顯認知。

學一學王陽明,人生就能少走一段彎路

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曾在授勳宴會上,講授自己的人生之道。

他取出了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邊只7個大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之所以能夠被稱作為聖人,便是因為他的心學影響了世界!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形成了巨大的反響。

數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國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英雄西鄉隆盛曾說:“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

日本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順利進行了明治維新,而在我國,如今卻很少有人還記得王陽明,小編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

人生多學習王陽明,便能少走一段彎路,何樂而不為呢?

《傳習錄》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重要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

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記載了很多故事,從官場故事,或者是民間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當內心浮躁的時候,當遇到困境的時候,無論什麼時候,讀一讀王陽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層樓!

我買了兩套,一套自己閒來時讀一讀,淨化心靈,一套當禮物送給了朋友,對於喜歡歷史,喜歡文化的人來講,王陽明是必讀之物!

《傳習錄》《知行合一》兩本書一共加起來99元,一頓飯錢,卻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感悟。而且還能代代相傳,收藏或者送朋友,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點選下

方【商品卡】

購買:

XLP王陽明心學書籍全集 傳習錄 知行合一 全2冊

¥

99

度小店

月銷21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