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伊拉克:一個小小的瓶口,在東南沿海形成窄小的瓶口,越來越不順暢

伊拉克的地形就像一個大肚子的瓶子,在東南沿海形成窄小的瓶口,而就是這麼小小的瓶口,也是越來越不順暢了。

伊拉克,一度是中東地區的強國,坐擁世界前列的石油儲備,而相對那些漫天黃沙的土豪鄰居們,伊拉克多了兩條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在這兩條世界知名的河流上,曾經誕生了人類最早的兩河文明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公元前4000年的蘇美爾人開啟,持續3000多年),能把國家建在這裡的,骨子裡還是有那麼一些些強國的影子在的。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不過,正所謂英雄氣短,今天的伊拉克,海岸線只有區區50公里左右(大多為內河性質的海岸線),幾乎就是一個準內陸國,活活地就掐住了伊拉克的國運。

而且,雖然兩條大河給了兩河地區充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但是也給河流(阿拉伯河,由兩條河流在下游匯聚合流)下游一直到出海口帶來了巨大的泥沙堆積。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這導致伊拉克一大半的海岸線淤泥堆積,無法形成天然良好的海港,最重要的石油運輸只能依賴運力有限的內河河港,比如巴士拉,距離波斯灣海岸120公里,卻承擔了伊拉克石油對外海運的一大半職責。

而且,巴士拉港所在的阿拉伯何是由伊拉克和伊朗沿著河流中間線平分的,而100多公里的阿拉伯何,寬度僅有幾十米到幾百米,到了出海口也就800米,巨大的油輪稍不小心就開到伊朗的領水裡去了,而且,河流必須經常疏浚,否則油輪不太好進來。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而在伊拉克和科威特交界處一段海岸線就更加憋屈了,臨近波斯灣的烏姆蓋斯爾港,海域極其狹窄,南邊海面緊挨著科威特的沃爾拜島和布比延島,就像兩塊巨石堵在了家門口,狹窄的航道被伊拉克和科威特一分為二,所以即使伊拉克的船從西邊的港口出海,一不小心也要開到別人家的領海上。

憋屈啊,伊拉克人自建國起,為了解決出海口和海岸線的問題,就嘗試了各種手段,哪怕付諸於戰爭。

17世紀,國勢日盛的奧斯曼帝國在如今的阿拉伯地區開疆拓土,征服了大片土地,並和東邊的波斯互撕了幾百年,不過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的哈立德家族抗住了奧斯曼軍隊的攻勢,保持了自己的相對獨立性。

18世紀初,哈立德家族的統治被如今統治科威特的薩巴赫家族取代,即使到了1871年,薩巴赫家族宣佈效忠奧斯曼蘇丹,但依然擁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所以,在科威特成為英國保護國之前,科威特北部的伊拉克地區屬於奧斯曼蘇丹的直轄領地,而南面的科威特雖然名義上是伊拉克地區巴士拉行省下面的科威特縣,但這個縣是擁有絕對的自治權的。

1899年,科威特與英國簽署協議,獲得了英國的保護,脫離了奧斯曼的控制,隨後,英國迫使奧斯曼帝國承認了英國對科威特的控制權,並與奧斯曼帝國確定了科威特的疆域,這次邊界跨分,直接把伊拉克巴士拉省的大部分海岸線划走,這就是今天伊拉克憋屈海岸線的由來。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一戰時,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國陣營,被英法俄打的只剩了半口氣,英法迅速向阿拉伯半島派兵,把奧斯曼在阿拉伯半島的屬地盡數佔據,伊拉克順勢成為英國的勢力範圍。

然後,英法俄三國簽訂了一份瓜分奧斯曼的秘密協定—《賽克斯—皮科協定》,今天的伊拉克大部分地區被確立為英國的勢力範圍,此外,阿拉伯何東岸的土地也被轉給了伊朗,1921年,英國扶持費薩爾為伊拉克國王,並允許伊拉克王國獨立,但這個王國和鄰國科威特一樣,都不過是英國控制下的附庸。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在英國國力強大的時候,費薩爾王室對海岸線的現狀也沒什麼感冒的,畢竟都在大英帝國的旗下,有事好商量,一個附庸也沒啥資格提要求的。

1958年,受埃及革命的鼓舞,伊拉克軍隊也發動了革命,推翻的親英的王室,建立了共和國。

此後的伊拉克政局和埃及一樣,長期軍人執政,伊拉克軍人政權就很不喜歡之前英國人定的疆界和協議,尤其是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邊界劃分。

畢竟,伊拉克的海岸線太憋屈了,伊拉克人覺得你們殖民者當初就那麼隨便地圖上畫畫,就把我們阿拉伯人給安排了,這種安排,我們不接受。

所以,當1961年英國人同意科威特獨立之後,伊拉克人的大棒就直接甩過來了。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1961年,科威特剛獨立,伊拉克卡塞姆政權宣佈不承認科威特的獨立,而是直接宣佈任命科威特的埃米爾為科威特的縣長,然後出動軍隊,準備“接收”主權。

科威特的薩巴赫家族在阿拉伯半島也是一個有200多年曆史的統治家族,比財大氣粗的沙特家族資歷還要老得多,甚至當年沙特開國國王伊本沙特也是靠了薩巴赫家族的不懈支援才攫取了發家的第一桶金的,因此當科威特發出求援後,不光英國人,半島上的其他阿拉伯國家也紛紛支援和呼應,伊拉克扛不住壓力,不得不撤了回去。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過了2年,卡塞姆被政變槍殺,新上臺的阿里夫政府承認了科威特的獨立,兩國才算彼此安穩了5年。

1968年,阿里夫又被推翻,新上臺的貝克爾雖然承認科威特的獨立,但是要求科威特把堵在伊拉克南部海灣裡的布比延島、沃爾拜島割讓給伊拉克,在遭到幾次拒絕之後,伊拉克在1973年把軍隊開進了科威特,佔領了薩米塔地區部分地區,並準備順勢佔領2座島嶼,不過此舉依然遭到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反對,伊拉克最終還是不得不撤軍。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1973年,伊拉克實際的掌權者已經是我們後來熟知的薩達姆。侯賽因。

至於伊朗方向的阿拉伯何主權爭議,雙方爭執了很多年,不過由於1970年代的伊朗巴列維王朝國力遠強於伊拉克,薩達姆不得不做出讓步。

1975年,兩國簽署《阿爾及爾協議》,決定以阿拉伯何主航道中心線為界劃分,伊拉克不再單方面要求阿拉伯何的主權全部歸伊拉克,而伊朗也不再支援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並將部分爭議領土讓給了伊拉克。

擴大海岸線,是伊拉克的實際統治者——薩達姆無時無刻不在焦灼的問題。

雖然和伊朗簽了協議,但薩達姆只是把協議當做實力不濟之下的權宜之計,他一直想著要拿回阿拉伯何的全部主權。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除了阿拉伯何,薩達姆還想把伊朗國內緊挨著伊拉克的胡齊斯坦省給一併拿下,這個伊朗的省份,阿拉伯人佔多數,對於這塊土地,薩達姆是很有興趣的。

只要拿下這個省,伊拉克的海岸線能擴充到幾百公里,以後海岸線再也不可能成為伊拉克的掣肘了。

1979年,伊朗的巴列維王朝被推翻,同樣牛鼻哄哄的霍梅尼上臺,兩個火爆脾氣的人一接觸,一點點火星也炸翻了2個國家。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看著伊朗被革命折騰的只剩半條命,薩達姆不想錯失良機,迅速向伊朗宣戰,當然除了領土爭端,雙方還有宗教、革命輸出等等諸多矛盾。

不過,8年的兩伊戰爭才打了1年就陷入艱苦的膠著狀態,伊朗緩過神來之後拼了命的反攻,雙方玩命地在國際社會刷各種武器回來彼此死磕,雙方你來我往折騰,最終戰爭結束,伊拉克死傷近百萬人,還是迴歸原位,除了一身債務和一片廢墟,啥也沒撈到。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而伊拉克內河和沿海的幾個主要港口在戰爭中被炸得稀爛,很多年都沒能恢復如初,這嚴重影響了伊拉克的對外輸油能力。

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幾乎傾其國力,卻一塌糊塗,在外欠了幾百億美元,國內重建、民生、軍人復員等等,就是沒錢了。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但是,薩達姆的“出海”雄心依然不減。

而弱小但鉅富的科威特,就成了薩達姆最垂涎欲滴的一道大菜。

雖然兩伊戰爭期間,科威特也借了伊拉克200多億美元,但薩達姆不準備還了,還希望科威特再給錢,給島,給領土。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科威特人不幹了,雙方就很不愉快地談崩了。

科威特就2萬缺乏重武器的軍隊,而伊拉克擁有幾十萬現役軍隊,再加上兩伊戰爭的老兵,足足百萬之巨,再加上戰爭裝備起來的重武器,幾乎能把科威特給賣了。

薩達姆又賭了一把,出動20萬軍隊,10個小時拿下科威特,並宣佈科威特是伊拉克的第19個省。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以前是我們的一個縣,現在我把你升級為一個省,很給你面子了吧?

薩達姆覺得這是對科威特,也是對伊拉克最好的安排,不過國際社會不這麼認為。

美國人帶著幾十國聯軍向薩達姆發難,聯軍傷亡僅僅幾百人,薩達姆的軍隊卻傷亡過十萬人,不得不撤出了科威特。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經此一役,薩達姆擴大海岸線的野望,伊拉克的夢想,再次破滅了。

幾十年下來,一個昔日欣欣向榮的石油富國伊拉克,如今成了一個深陷深淵裡的國家。

伊拉克沒能擴大自己的海岸線,而原有的海岸線卻日漸凋零。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由於常年戰爭的破壞,伊拉克的大部分港口以及相關設施被嚴重破壞,石油輸出能力嚴重不足。

而也是由於常年戰爭的破壞,伊拉克政府的低效無能,這些港口的重建工作非常緩慢。

除了不穩定的海運,伊拉克還主要通過幾個輸油管道向國外運油,很多時候也需要透過鄰國的港口運油,總之,命脈就卡在別人手裡。

薩達姆的野望:要更多的海岸線,對鄰國大打出手

而伊拉克的海岸線擴張夢想,隨著薩達姆時代的謝幕,也徹底遠離伊拉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