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學習】百善孝為先,百善孝為先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先生系列簡介

王陽明(明代哲學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古代有云:“百善孝為先”,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流傳著孝道這一優良傳統。若有不敬長者,則被視為大逆不道,必將受到輿論和道德的譴責。

可是實際上,不守孝的子孫後代,真如世人所說,是十惡不赦、道德敗壞的惡子惡孫嗎?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什麼事都不能單憑一己之力看待。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後人都犯下了不孝的罪行。事實上,他們也有無法形容的困難。說到底家家戶戶都有一本難懂的書。假如家裡有老人,常做三件事,晚年不被子女照顧也是自己造成的,不要不信。

約500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此後,跟隨者無數。

王陽明,明朝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心學宗師,中國哲學史上名列前茅的“聖牛”。

王陽明心學:家

中老人常做三件事,晚年受罪,怨天尤人

其一,貪圖財富

王陽明心學:大欲易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首先講一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典故:

有人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小村子,住著兩家人,一家人合夥在山裡燒炭,日子還算過得去。某一年,天下著大雨,山上的炭窯被衝倒了。雨停了以後,這兩個家庭的主人又開始挖炭窯了,挖著挖著,竟挖出了一個罈子,兩個人小心翼翼地開啟罈子,發現裡面裝滿了一個罈子的寶藏。她們那得意洋洋的呀樂得不亦樂乎,心想這下可發財了。其中一人說:“你回去取個口袋,順便帶上一些酒菜,我在這裡守著,再做些米,你回來我們一起喝一杯,慶祝一下,挖到寶藏的事不要告訴任何人。”另一個人爽快地答應了,便下了山去取口袋和酒菜。那人走了以後,守在窯邊的人便想,要是這壇寶物能歸我一個人,那該多好啊,夠吃上幾輩子了,還得分掉一半,心有不甘啊!想:我何不這樣做,到時候這壇寶貝全歸我了。下定決心之後,就到山上去採些毒草,把毒草汁放在飯鍋裡,專等下山去採酒的人來。話雖這麼說,下山去取酒菜的人,也是打著獨吞財寶的歪主意,想我何不往酒菜里加點毒藥,把那人打發一頓,自食其力呢?

約在正午時分,那個下坡的人終於來了,兩個人在地上坐下,擺好了酒菜和大米,然後他們開始吃飯。一個去山下拿酒菜的人說,我今天有點頭痛,不想喝酒,你自己喝吧。還有人說好的,那你就吃吧。兩者都有幽默感,一種是專酒吃菜,另一種是專食吃菜,專吃不喝。心中都在打量著獨吞寶藏。不一會兒,兩個人都倒在地上哭喊著!吃的東西都灑了一地。一群鳥兒飛過,看到滿地都是米粒,就停下來細嚼慢嚥,很快這些鳥兒也死了。

天色漸漸暗下來,家人左等右等不見回來,就是要上山找,到山上一看都目瞪口呆,二人躺在地上一動不動,仔細一看都沒呼吸。向旁邊看去還有一罈寶藏,便急忙報官。縣官帶著衙役和法醫到現場,指示法醫解剖驗屍,法醫開啟腹腔,從腸胃取出食物,發現,一個人吃的全是米飯,另一個人吃的全是酒,都是中毒而死。縣官員在現場察看了一番,發現還有死鳥和一罐財寶,作出了判斷。嘆道:這是人之財死,鳥之食死啊!

這句話不單單指錢,它還指貪婪、不擇手段的人,當一個人不顧一切地做壞事,相信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沒有慾望就是純潔,生來就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這是非常有道理的。

特別是當你到了一定的年齡,手上總會有一些富足的錢,此時如果貪心,就很容易上當受騙,有多少賊人的眼睛盯著老人手裡的錢呢?因此,人越老,越要控制慾望。

假如到了老年,仍有一屁股的債,不僅自己受苦,孩子們也會跟著受苦。

王陽明:「因果不虛」家中老人貪大財,晚年受苦,怨天尤人。

2。偏心

俗話說得好:“手心手背上全是肉,換成誰都不心疼”。

說了這麼多,說了容易,做了卻難得很。一些孩子的性格令人愉快,另一些孩子的外表令人愉快。與之相比,那些各方面不佔上風的孩子,也會受到長輩的影響。

因此,不能說對待孩子沒有偏心。人的本性。但,雖然真正的一碗水端平,可為父母、長輩,也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受到這樣的區別對待,那些被攻擊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會更加的憤恨。當人長大後,一旦內心的怨恨爆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就會加劇,老人與晚輩之間的隔閡就會繼續存在,最終導致老人與子女的分離。

假如,到了老年,原本和睦的家庭,由於舊事重提,讓父母兒女恨之入骨,兄弟姐妹反目成仇,那就是人生悲哀的開始。

實際上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父母的驕傲,長輩手中的寶貝更應該盡職盡責,更應該一碗水端平。

王陽明:《因果不虛》家中有偏,晚年有憂,怨天尤人

3。過多幹預隔輩之事

老一代的人思想比較頑固,雖然都抱著對孩子好的心態,但往往好心辦壞事。

每一個時代都在飛速發展,年老後要儘量少插手隔代的事務,特別是孫子的教育問題。很多“婆媳矛盾”都在這裡紮根。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和睦美滿,如果天天在家雞飛蛋打,吵吵鬧鬧,那家人的幸福就會慢慢消散。孩子的家庭被長者吵鬧得很厲害,那他還會孝順長者嗎?

孩子們從自己的兒孫滿堂中解脫出來。

王陽明:“因果不虛”在家裡過多幹預長輩的事情,晚年受罪,怨天尤人。

本文僅僅是王陽明心學智慧的冰山一角,如果你想對王陽明心學有更深的瞭解,建議你去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和《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這本《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心’。其中最能體現王陽明良心精神的就是《傳習錄》。

心學的創立者王陽明,他的思想多以“修心”為中心,即“心即理”,又強調“知行合一”。對現代人來說,這一想法非常有意義。

有一個打工人的感嘆觸動了我,他說我是參加工作後才讀到陽明心學,這令我短時間內就從一個職場透明人變成公司倚重的骨幹,如果能早點讀到《陽明心學》,我的人生肯定大不一樣,因為他的“心學”對人的改變是無法估量的。

王陽明的《傳習錄》是每一個成功人士必讀的枕頭書,在工作中遇到瓶頸,在生活上遇到困惑,在感情上遇到不順,都可以讀一讀王陽明。

感興趣的朋友多多支援,有需要的親們可以下面的橫條,大概這兩天就能發貨

文BB1 王陽明心學書籍全集 傳習錄知行合一無刪減精裝原版原著

¥

99

度小店

月銷1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