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知勝大咖】太極駕到,遇見老子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思想是什麼?

《老子》又名《道德經》,相傳為春秋時期老子所作。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所作《道德經》一書實為道家學說奠基之作。長久以來,有關老子其人其書的爭議頗多,我們今天只談到其中的一個爭議——《道德經》中所謂的“道”,按照現代哲學的劃分,到底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還是屬於客觀唯心主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於老子所說的道,爭議尤大,甚至牽涉到了老子思想中哲學思想的根本歸屬問題。有的人認為,“道是指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由此界定之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有的人認為,“道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立存在的最高原理”,由此界定之為客觀唯心主義。我們試剖析之。

(一)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說

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曾說:“無極生太極。太極動則生陽,靜則生陰;動極則靜,靜極而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五行統一於陰陽,陰陽統一於太極,太極本原於無極,無極是宇宙生成的根本。”這其實是對《易經·繫辭》的繼承與發展。《易經·繫辭》提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道德經》第一章中就寫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界定道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說者認為,“無”就是指無極,“有”就是指太極。無極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狀態。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也就是說,在《道德經》中“先天地生”的道是對天地未分時混沌狀態除無極外的另外一種命名。由此,道就是無極,無極就是道。老子道的學說也可以看作是對《易經·繫辭》中太極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進而,將道表述為“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並就此認為老子的哲學觀點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就似乎頗有道理了。

(二)客觀唯心主義說

然而,認為老子的哲學觀點屬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人們似乎是忘記了《道德經》中的另外一些表述了吧。《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再有《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是一種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是“一種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中華書局版《老子》譯)。它似有似無(似或存),在萬物之主(帝)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些觀點則幾乎又是將“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看作了一種絕對精神或者絕對理念。由此界定老子的哲學觀點屬於客觀唯心主義——“道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立存在的最高原理”——而且這也更加解釋得通所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兩種觀點比較而言,筆者堅定不移地贊成後一種觀點,只因後一種觀點是在前一種觀點所說的“混沌”觀基礎之上,依據《道德經》原文,又對“混沌”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更加深刻地探討到了本體問題。

拙議如上,不過拋磚引玉,有賴大方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