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骨頭之書》:一本很棒的科普讀物,讓孩子從骨頭中學到什麼?

《骨頭之書》是一本很棒的科普讀物,我先前想當然認為,嘟嘟會對這類書不感興趣,事實出乎意料。有一段時間,她幾乎每天睡前都會央求我,“媽媽,給我講這本《骨頭之書》好嗎?”(另外那本《隱藏的危險》她也很喜歡)我欣然答應,然後我們會用猜謎互動的方式,享受這本書帶來的樂趣。

本書的副標題“動物骨頭的10項世界紀錄”囊括了整本書的內容,書裡面介紹了10種有“世界之最”的動物骨頭,以及動物習性。

整本書的設計精巧,互動性很強,圖片採用了特製的磨砂工藝,有獨特的觸感,文字鮮活生動,符合小朋友的心理特徵。

——這是一本讓大人和小孩都停不下來的有趣科普讀物。

本書的作者是加布里爾·巴爾幹(Gabrielle Balkan ),他是生活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編輯,曾經著有地圖集《50個州》及續作《50座城》,受到廣泛的好評。除了編輯的工作之外,他還曾擔任圖書買手、特約編輯以及聯絡負責人等職位。“圖書買手”這個職位聽起來好fashion。

這本書的圖片非常講究,動物的骨骼表現很精細,這主要得益於畫家山姆·布魯斯特(Sam Brewster )精湛的技藝,他是知名獨立插畫家、攝影師兼導演,(讓我感慨下:“果然藝術都是相通的。”)長期居住在英國倫敦,他的插畫客戶遍及全世界,比較知名的有《紐約時報》《衛報》《創意評論》等。(真是羨慕這種生活狀態~居住在自己喜歡的城市,承接全世界的業務~)這本《骨頭之書》是山姆·布魯斯特首次參與插圖繪製的童書。

好啦,現在讓我們開啟這本書,來探索關於動物骨頭的秘密吧。

一、設計精巧有趣味,互動性強

整本書在編排上很有巧思,在介紹動物的時候,不是直接介紹某種動物,而是採用解謎的方式。在介紹動物之前,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猜一猜”模組,這部分可以看做謎面,它以跨頁的形式呈現,左邊介紹動物的基本特徵,並給出幾點線索提示,右邊則是黑漆漆的動物骨架。

家長在陪孩子閱讀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翻過“謎面”這頁,謎底就在下一頁。謎底是完整的動物形象,更加鮮活生動,對於動物的介紹也更加詳細。

整本書都是按照謎面+謎底的形式編排,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會形成比較清晰的心理預期,在猜謎-解謎-猜謎-解謎……的過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郝廣才的《好繪本如何好》中說到繪本也有節奏和韻律。這本書的韻律就是謎面-謎底,謎面-謎底,交錯進行。除此外,在畫面的色彩安排上,以黑白跨頁+彩頁跨頁交錯進行,也形成了固定的節奏。

這樣的編排除了有韻律和節奏感之外,也增強了閱讀的互動性。我陪嘟嘟讀書的時候,就是採用了問答的形式。我會提問,“誰的骨頭最小?”她回答,“小臭鼩(qu,二聲)”,翻過來看答案,果然是。這裡要說下,小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這本書給她讀過兩遍之後,她幾乎就記住了這些動物骨頭之最,有些我都不記得。

每次嘟嘟回答對了,我就會誇她“很棒!”,她就會很開心,催促我繼續讀,於是我又問,“誰的骨頭最輕?”她看著書上的骨架回答,“蝙蝠”,翻過謎底頁,答案是“遊隼”。一看答錯了,她會趕緊蓋住答案,心有不甘地讓我“再來一次!”於是,我就重新提問,“誰的骨頭最輕?”她大聲回答,“遊隼!”然後,我就誇她,“你怎麼那麼棒!”(捂臉。jpg)

……

小朋友的閱讀興趣就在這樣的互(chui)動(peng)中被激發了,變得越來越喜歡讀書,形成一個正迴圈,以後孩子上學,在閱讀這方面,家長也能少操點心。

二、圖畫精緻有質感,更好地呈現動物的骨架

作為科普書籍,本書的圖畫兼顧了嚴謹和美觀。展示動物骨架時,精細地刻畫了動物骨骼的各個部分,連最細微的趾骨、尾椎骨尖都刻畫清晰,而在介紹動物習性時,用跨頁彩圖的形式描繪動物的生活場景,色彩明麗,視野開闊。

藍鯨暢遊在蔚藍的大海里,追逐著海底橙紅色的磷蝦,遠處是藍天白雲。

斑斕的網紋蟒蜿蜒在深綠色的叢林中,周圍點綴著黃色、橙色、紅色的樹葉。

棕色的阿拉斯加駝鹿漫步在綠色的雲杉林裡,深深淺淺的綠色鋪滿整個畫面,遠處的雲杉枝上還有積雪……

整本書的圖畫配色都很簡潔、大氣,幾乎每幅圖片都是三個色系,但不會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有種高階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圖畫還採用磨砂UV工藝,將動物的骨骼凸顯出來,用手觸控時,能感受到動物凸起的骨架。

將書攤開放到眼前,和視線持平時,在自然光線下,就可以看到隱藏在肉身上的骨架。這種表現形式不僅增添了閱讀的趣味性,還能讓小朋友更具體地感知骨骼的位置,以及骨架和肉身的關係。陪嘟嘟看繪本的時,她就很喜歡去觸控圖片,感受動物骨骼的紋理。

這種圖片處理方式是山姆布魯斯特受絲網印刷的啟發,而獲得的靈感。

有網站評論說,“

本書用一種幽默有趣的方式精妙地搭建並探索了骨骼、解剖學與自然界聯絡的橋樑。

”從書本後面的致謝內容來看,本書的圖片諮詢過很多動物骨骼方面的專家,以確保其準確性,書裡面的骨骼圖片有解剖學的嚴謹和精細,透過這些動物,我們也能關注到它們背後的大自然,說它“搭建了骨骼、解剖學與自然界聯絡的橋樑”,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三、文字鮮活生動,符合小朋友的認知

科普書就怕枯燥無聊,這本《骨頭之書》很好地避開了這個問題,整本書的文字鮮活生動,幽默有趣,很符合小朋友的認知。

書裡面將動物擬人化,用動物的口吻來介紹自己,和讀者打招呼、互動,親切又有趣,增加了閱讀興趣

。比如,網紋長頸鹿這麼跟小朋友say hi的:

“嗨,下面的小朋友!我長得太高了,差點兒沒看到你。我的頸骨可是陸地動物中最長的喲!我長長的脖子和腿骨可以讓我毫不費力的從二層樓的窗戶窺視你!”

短短几句話,就把長頸鹿的外形特點勾勒出來,非常有畫面感,讀來饒有趣味。

我最欣賞的是書裡面的比喻,既形象生動,又和孩子熟悉的事物密切相關,便於他們理解。

我隨手舉幾個例子:

在介紹藍鯨的時候,說它以磷蝦為食,每天要吃掉40,000,000只磷蝦,為了感知這個數量,書裡面做了個類比,“如果以為單位來計算,相當於吃下24,000盆像豆豆軟糖般大小的魚!”讀到這句,我腦海裡面有畫面感了:滑溜溜的紅色磷蝦,Q彈的彩色QQ軟糖……

在介紹凹臉蝠的時候,說它的指骨“比通心粉還要細”,“我的指骨幾乎和我的整個身體一樣長!它們就如同風箏的支架一樣,支撐著我雙翼上纖薄的面板。”

在描述網紋蟒的時候,說它長達8米,用39個麥片盒連成一排來類比,寬度則是“5張大號雙人床連在一起”,具體可感。

在上述的幾個句子中,作者用了豆豆軟糖、洗澡的浴盆、通心粉、風箏支架、麥片盒以及大號雙人床等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類比描述我們不太熟悉的動物,既生動有趣,又貼近生活,便於孩子感知和理解。

除此外,作者在描述動物的時候,文字很講究,淺顯易懂但又比較精緻。

比如:在介紹藍鯨的時候,用到了“碩大無比”、“龐然大物”等詞語,說小臭聽力敏銳,用“超乎尋常”來形容,這些用詞能大大拓寬孩子的詞彙量。

對於不認識的字,或者比較生僻的字,書裡面會注音,既方便孩子自主閱讀,也讓家長在陪讀的過程中避免了尷尬。

比如:在介紹小臭的時候,說“它位於顱骨的耳朵裡,有世界上最小的骨頭,錘骨,砧骨,和骨。”砧,念做zhen,一聲,鐙,念做deng,四聲。這個注音的細節,很貼心。

文中還用了很多擬聲詞,讓整本書更加生動。

比如:“嘶——嘶——我是世界上最長的蛇!”網紋長頸鹿用長腿踢飛獅子的時候,會得意地發出“嘿哈”聲,阿拉斯加駝鹿希望它的角長得越大越好,這樣可以吸引美女,“嗨,那邊的美女,你好啊!”

寫在最後:

《骨頭之書》用獨特的講述方式,展示了動物骨骼的有趣和多樣,這本書可以有許多閱讀方式:問答,猜謎,對比,或者講故事。不僅小朋友能學到有趣的知識,大人也能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