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讓認知與慾望合諧

大自然中的每一個動物,特別是人,只要他在大自然中生存,必然就會有慾望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每個人在做事情之前,必需要匹配一定的認知力,才能把事情做成。但如果你自身的慾望,大於你的認知力,反過來說就是,你自身的認知力,滿足不了你想實現的慾望,那在情感上自然就會產生一定的痛苦。

如果由於大自然的安排,在我們自身產生的慾望,能精確地匹配上自身的認知能力,這樣的匹配越精確。那麼,這個人就越能安全地、適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而以這樣接近合適的認知力與慾望之間的匹配,可以說足以保護這個人,免受很多由人為造成的苦難和痛苦。當然,以上描述匹配的比例,肯定會有一定的幅度空間。

大自然賦予給人身上認知能力的天然使命,就是為了給人身上的慾望照明前進的道路,或者是指引步伐而匹配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自身內在的慾望越強大,或者說越厲害、越激烈,那麼,強烈的慾望所匹配的認知能力也應該越強大,認識能力也應該越完善和越敏銳。也只有這樣,

身體裡強烈的欲求,還有熾熱的情緒和因熾熱情緒所產生的劇烈情感,才不至於把人們引入迷途,促使這個人做出欠缺考慮的事情,然後鑄成大錯,讓其走向毀滅的程度

。反過來說,這個人的自身內在的慾望越強烈,而他自身的認知力又相當的薄弱。那麼,諸如走入迷途,做出一些欠缺考慮的事情,然後也就經常性地會做錯事情,甚至有時候會鑄成大錯,讓其走向毀滅。

相比之下,一個慾望薄弱、呆板的人,或者說一個看上去反應遲鈍、麻木不仁的人,他只需要匹配到微弱的認知力,就能很好的生存下來。還有就是一個性格溫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都節制有度的人,就只需要使用一般普通人的認知能力,就能很好地、有條理地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然後過上簡單愉悅的生活。

一般情況下,自身慾望的大小和他的認知力之間不匹配,也就是說偏離了正常的比例,都會給個人造成生活上的不幸福,哪怕不成比例的原因是由於認知能力強大,而自身只有特別微弱的慾望,同樣也能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幸福。

但如果說,大自然賦予給這個人身上,擁有了超常的認知能力,這種超常的認知能力,又以壓倒性的優勢把自身世俗上的慾望給復蓋掉了,

意思就是進入一種純認知的狀態,不會讓世俗中的慾望干擾到這種純認知的狀態

,可以說這種純認知的狀態,就是一種天才的本質。世俗中的慾望反而對擁有天才本質的人來講,除了生存的必須品之外,其它的慾望也就是一種多餘的慾望,有時候這種多餘的慾望,還會傷害到這種純認知的天才本質。

具有

天才認知能力

的人,可以說在他的青少年時期,在認知世界和把握客觀事物的能力上,就具備了一種高階層的認知力,在加上他腦子裡的想象力,比常人的想象力要活躍很多。而在青少年的時候,在生活上對很多事物,是完全欠缺實踐經驗的。因此,擁有天才認知能力的人,就很容易接受一些誇張性的觀念思想,甚至一些虛幻不實的東西,以此來填充自己強大想象力的頭腦。由此從青少年時期這種具有天才本質的人,就形成了一種在別人眼中是非常古怪、孤僻、偏執與別人合不來的性格。

甚至這種人在以後的生活歲月中,因自身誇張性和虛幻性的思想,無法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驗證,本質上就是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不能驗證自己想法的教訓。雖然經過這樣的教訓,他願意把原先那種誇張性和虛幻不實的東西丟棄,但這種具備有超常認知力的天才,仍然很難在平凡普通人的世界裡,或者大眾老百姓的生活中過的得心應手。他們也絕對不會和只具備正常認知能力的人一樣,或恰到好處地主動去迎合、過上普通大眾人的生活。因為,誰又能在平常生活中,違背大自然賦予他身上的天然本性呢?如果誰要是違背了自身的天性本性,那絕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雖然大自然賦予了這個人身

上擁有了天才的本質,

但這種天才的本質還需要得到

周邊

環境上的匹

配,才

能促使這個人身上的天才本質

,得到良好的成長,意思就是天才

的本質也需要有合適的成長環境

還有就是,擁有天才認知力的人,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犯一些讓人覺得可笑,或者讓人無法理解的,特別奇怪的錯誤。這是因為我們常人會在自己狹窄的認知能力範圍內,過安份守己的生活,不會有太多的非份之想。因此,普通大眾在實際生活中就會過得輕鬆自如,對實際生活中經常做的事物,也會完全輕車熟路地就能駕馭得非常好。所以,在普通大眾自己狹窄的認知地盤裡,就能忠實於他們自身的簡單慾望,然後在這些簡單的慾望中,過著迴圈往復乏味無聊的生活。

但一個擁有超常認知能力的天才,歸根到底就是一個“由於自身擁有過分的充足認知力,在普通大眾的眼裡就像個怪物一樣讓人無法理解。”因此,天才也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孤獨地成長。你看歷史上的很多哲學家、思想家、藝術家、詩人等,他們都是在自己的孤獨世界中,過著簡普的生活。

所以著名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還有尼采也說,

獨處的人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自己的同類。

女人的本質(一)

我們真正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