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不爭,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老子有言:“天下之道,不爭而善勝。”

《道德經》裡寫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楊絳曾寫道:“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人生中許多煩惱都來自於“爭”。

爭,未必會贏;不爭,也不一定就會輸。

有時候,你爭得越多,失去得反而越多。

真正的聰明人懂得靜而不爭,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一、不爭口舌

常言道:“常與同好爭長短,不與傻瓜論短長。”

這世上,人有百樣,事有千種,不是所有的事,都值得我們去爭辯。

口舌之爭,往往只會讓我們深陷泥沼,自尋煩惱。

論語裡有個“三季人”的故事,說到的是子貢在門口掃院子,有客人來問子貢:“一年有幾季呢?”

子貢笑答:“春夏秋冬共有四季。”

那人搖頭:“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子貢大為疑惑,客人卻固執己見。

雙方爭執不下,甚至打賭:如果誰錯了,誰就要向對方磕三個頭!

就在兩人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孔子來到院裡,子貢便讓老師判定。

孔子聽完兩人的爭執,呵呵一笑,對他們道:“一年的確是有三季。”

然後又讓子貢給對方磕三個頭認錯,客人滿意地走了。

事後子貢大為不滿,不懂老師為什麼如此判定。

“一年明明有四季,為什麼老師您說一年有三季呢?”

孔子笑著道:

“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沒見過冬天。

你跟他講三季他會滿意,講四季吵到晚上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著他說,他能這麼爽快就走嗎?”

《道德經》有句至理名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你永遠無法辯贏一個固執己見的人,口沫橫飛,也只是浪費口舌。

沒有結果的事,一味爭論,只會自尋煩惱;無關緊要的人,始終強辯,只會自我消耗。

世界那麼大,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值得你花費精力去爭辯,我們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

不和糊塗的人講道理,對爛人爛事避而遠之。

難得的好心情,我們應該留給值得的人。

平定寧王叛亂之後,朝堂之上誹謗和議論王陽明的人越來越多。

王陽明卻毫不在意。

他說:“我相信自己的良知。是是非非自有定論,哪怕天下人都來謗我,也改變不了什麼。”

難聽的話,過耳不過心。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辯由他辯,明月照大江。

君子不需要與人爭勝,更沒必要跟人強辯是非。

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公道自在人心。

逞一時口舌之快,只能贏得暫時的勝利。

養一顆包容的心,才能得大自在。

《易經》: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嘴狠贏一時,心善佔上風。逞口舌之快的人,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靠口舌相爭的人,只會給自己惹下災禍。

二、不爭名利

《菜根譚》中有言,“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意思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不要鋒芒太露,要懂得迂迴婉轉之法,要在紛雜之中能保持清醒,亦要有能屈能伸的本事。

一個真正有本領的人,不爭名利,不計較得失,懂得低調收斂,這才是真的智慧。

提到王安石,史書對他的褒貶不一。

其實,他對名利很淡泊。年僅22歲的他在科舉中考出進士第四名的成績,卻不求在京館閣任職,而是一直在地方歷練。

當時德高望重,對他欣賞有加的政壇前輩的文彥博、歐陽修有意提拔他,他都一概推辭。

他走入地方,切實體會到人民疾苦,想透過一些因地制宜的辦法,對這個沉痾弊端的國家做出一些改革。

可惜王安石提出變法時,已經是仁宗晚期。國家積重難返,王安石的主張無疑是痴人說夢。

然而王安石並沒有據理力爭,而是再次退回江寧,淡泊名利,對朝廷調他入京的徵召一概推辭掉。

這種以柔克剛的路線,很好的避開了官場風雲詭譎的爭鬥和名利的漩渦,併為自己贏取了再度出山的時間。

神宗時期,他變風俗、立法度,大刀闊斧,終於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主張理想!

有時候,以柔示人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雷霆手段。

無為、不爭、藏鋒、內斂,是涉世之要道。不爭,也是一種爭。

被曾國藩一手提拔的晚清第一名臣李鴻章,也曾有不搶功的美德。

太平軍兵亂時期,曾國荃率兵包圍了南京,朝廷命李鴻章發兵去支援曾國荃,爭取一舉拿下南京。

然而李鴻章明白,太平軍早已是強弩之末,失敗只是時間問題,便一直裝病,拖延發兵日期。

其實李鴻章深明藏拙的要義,他只是不想去搶那份原本就不屬於自己的功勞。

《易經·謙·彖》有言:“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天道、地道、人道,都是忌盈好謙。

所謂盈,就是滿,驕傲自滿、狂妄自大、追求圓滿,這是人最大的禍端。

浮在表面的風光裡,爭強好勝,妄圖碾壓他人,結果往往會招來禍患,斷送了自己的後路。

諸葛亮曾說過:“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過分貪名逐利,只會消耗自己。與其在爭奪中迷失自我,不如在安閒中修煉自我。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屑與別人爭。他們更明白,不爭,也有屬於自己的精彩。

三、不爭輸贏

楊絳在《一百歲感言》曾說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有時候,人生是沒有對錯,沒有輸贏的。

你面紅耳赤地爭贏了,卻輸了豁達從容的心境。

越是厲害的人,越是有涵養的人,越懂得讓步,溫和寬厚。

在作家榜上,楊絳成為中國最後一位被尊稱為“先生”的女性。

《楊絳傳》的記錄,讓我們看到她與世無爭的氣度風華。

在初到牛津時,楊絳夫婦租住在金先生家裡,一日三餐都由金先生家提供飯食。但是沒過多久,金先生家裡便愈發怠慢,提供的飯食也越來越差。

楊絳胃口小,錢鍾書每次吃不飽,楊絳都會刻意把自己吃不完的留給丈夫。然而兩人也終究日益消瘦下去。

楊絳明白,在這個時候,因為飯食的問題與金先生爭執無濟於事,兩個人還是要搬出去獨立生活。

後來,兩人找了一間滿意的房子,楊絳每日做好吃的飯菜,兩人讀書寫字,日子過得非常愜意幸福。

在生活中,少了爭論對錯的時間,就多了兩人幸福的時光,這是楊絳不爭的智慧。

兩人一起生活後,常常發生磕碰,但楊絳在小事上從不計較。

錢鍾書在文學上是才華橫溢的大才子,生活中卻略顯笨手笨腳,是個赤子的心態。

有一天他闖了禍,苦著臉對妻子說:“我做壞事了,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

楊絳溫柔地道:“不要緊,我會洗。”

沒過幾天,家裡門軸壞了,關不上門,他滿面愁容。

楊絳淡定地說:“不要緊,我會修。”

錢鍾書顴骨上生出一個疔,楊絳寬慰他,“不要緊,我會給你治。”

生活中,夫妻之間到處充滿了瑣碎的小事,誰做飯,誰洗碗,誰倒垃圾,誰拖地,誰帶孩子,誰做家務。

這些小事爭得多了其實毫無意義,相互體諒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如果要用傷害對方來贏得結果,只會輸了兩人的感情。

在漫長的婚姻生活中,楊絳終於明白,夫妻之間沒有輸贏。

兩人僅僅只大吵過一次。

楊絳在《我們仨》裡寫過這樣一件事:

“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我說他的口音帶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

然後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人公斷,她說我對,他錯。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

後來 “我們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定規”,兩人遂從此定下規矩,“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爭吵很容易,但爭吵中產生的傷害卻是無法逆轉的。

有句話說,至親至疏夫妻,再親密無間的兩個人,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有各自的脾氣秉性,互相尊重包容,才能讓感情長久地維繫下去。

如果凡事都佔上風,爭強好勝,那麼不僅會傷了伴侶,也會傷了彼此之間的感情。

《辛普森一家》裡有句話說:“親愛的,如果你太好勝,永遠都不會快樂的。”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真正智慧的人,從不把家庭當做“戰場”。

吵輸了,壞了心情,吵贏了,失了感情。

越是智慧通透的人,越不會凡事爭個對錯。

越是相愛的人,越是懂得進退,不會爭個輸贏。

再好的感情也經不起爭吵,裂痕是一點點累積成的,最後只會讓兩人疏遠。

夫妻之間,不要爭輸贏,別太好勝,別總逞強。

小吵是怡情,大吵卻傷情。

人活著,沒有必要都爭個明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清則無朋。

跟家人爭,爭贏了,親情淺了;跟愛人爭,爭贏了,感情淡了;

跟朋友爭;爭贏了,情義沒了;跟熟人爭,爭贏了,交集斷了。

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失的是感情。

人與人相處在世塵煙火裡,為人處世,需要相互謙讓,溫柔以待,求同存異,方能平安靜好。

人常會把“要爭口氣啊”,“要主動去爭取啊”這些掛在嘴邊。

爭的都是什麼?爭輸贏,爭長短,爭對錯。

結果呢?爭,只會無窮無盡,永遠有你比更強大更美好的目標等著你,爭,只會平添煩惱。

而《菜根譚》中卻說,“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真正高明的處事原則是懂得適時的讓步,因為讓步是給自己留出了餘地。

聰明的人懂得讓步,不爭一朝一夕的得失,讓自己心境變得豁達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