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看似不正經,卻能治癒抑鬱症?絕了

導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看似不正經,卻能治癒抑鬱症?絕了

在翻到最後一頁之前,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會在一個晚上將這本書讀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是一本帶人看明白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的書。

真正的諮詢,還要更多的細枝末節,會有更多的支援、陪伴,因為療愈的發生是在來訪者對關係足夠的信任基礎上的。

但是,羅伯特用了一個童話故事,把一個人看心理的脈絡寫得非常的精彩到位。

看心理醫生,大都是已經非常痛苦的狀態下才去的。也有很多人,比如孩子,他們很痛苦,但是不會去受助。這時家長會代替他們來請諮詢師干預。

正如諮詢師問蛤蟆先生的:“是誰讓你來看心理醫生的?”蛤蟆先生說:“是朋友們讓我來的。”諮詢師說:“自己的事,必須是自己負責,才能解決問題。”

自己的事,自己上心,自己有解決的意願,自己想幫助自己,事情才有可能性;如果是外人一廂情願,不會起什麼效果。

三種生活狀態

書中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就是我們處在什麼狀態,怎樣窺探童年尋求答案等內容。原來,我們生活中的人基本上都處在這三種狀態下:

1、兒童狀態: 只會責怪他人,不願承擔責任

2、 父母狀態: 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批判他人與自我批判

3、 成人狀態: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行事,合理計劃、考慮、決定、行動

很多成年人都處在“兒童狀態”,面對困難和麻煩,總是不自覺像一個孩子一樣,不想去主動承擔責任。

說到底,兒童自我狀態就是指依舊還殘留著童年的痕跡,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

而父母狀態,則是指代我們表現得像父母一樣,基本上都在挑剔和教育別人,準確來說,就像是一個法官一樣,去控訴別人以及給他們定罪,當然處在父母狀態的人可能嚴格要求自己,進行自我批判,甚至譴責自己。

而抑鬱了的蛤蟆先生,正是處在“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

譬如,他對父母的怨恨和怒氣,沒有得到釋放,總會不自覺對親朋好友以及自己慪氣,不斷地譴責他人和自己,卻不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以及未來。

而成人狀態則是一種相對合理的平和狀態,能夠很好地應對他人的評價與建議,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懂得權和利弊後作出選擇,並能夠勇於承擔後果。

原來,焦慮和抑鬱並不可怕,這正是給予我們審視與蛻變的機會。

如果你願意改變,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以及困難,你就得主動引導自己處於成人狀態,給過去的經歷賦予新的意義,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

學會釋懷,一直向前走

每次翻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總不自覺想起自己、父母以及種種不愉快的往事。

其實,我們很多人就像蛤蟆先生一樣,按照小時候學會“順從”父母那一套方式來對待身邊的人。說白了,我們都是以自己被愛的方式去愛別人,卻不知道這是不是對方真正想要的東西。

有時候,我們對待父母總有些糾結的情緒在作怪,我們愛自己父母,卻也怨恨著他們。小的時候,我們很無助,無處可逃,唯一能做就是去適應父母每一次喜怒哀樂。

父母養育我們成長,卻有時候正是我們痛苦的源泉。長大後的我們試圖等待父母的那一聲道歉,而父母卻跟我們講道德,要聽話與孝順,似乎那些受過的傷害從未發生過一樣。

對此,我們又能怎麼樣?把這一切歸咎於父母和原生家庭的過錯,我們就能解脫了嗎?不能,準確來說永遠不能。我們能做的就是對過去的事情釋懷,去擁抱那麼曾經無助和孤獨的自己,大步往前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告訴我們:人的潛意識都有“自證預言”的行為。

“所謂自證預言是指,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那種態度和觀點,就會在歲後的人生裡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會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後,我們便構建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援這些信念和預期。我們會控制事件的發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痛苦和折磨不過是我們自找的。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我們一切的不幸與痛苦都是自找的,不過是我們潛意識的自證預言,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去重構我們曾經受過的傷害與痛苦。

“親愛的,你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多久?”

我們已經不是曾經弱小無助的孩子,我們變得更強了,更有能力去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去改變我們自己。嗯,嘗試從今天開始發自內心去改變吧,也許你就會好起來,找到真正的快樂。

這個“認知覺醒”與“自我治癒”的過程,也許會很漫長,但很值得。

我,會好起來嗎?

蛤蟆先生,曾問心理諮詢師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諮詢師回答:“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要改變就得靠自己,發自內心地去改變,去迎接新的開始。

心理學是一個複雜的學科,透過閱讀這樣一本書不可能就無師自通,得到許多答案;但是,相信讀完這本書,許多人會透過蛤蟆看到自己的影子,幫助我們去誠實地面對自己;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傷情緒中無法自拔,或者心裡總是積壓著許多難以排解的負面情緒,那麼,請趕緊停止情緒內耗!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而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則是他最著名、也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凝聚了作者羅伯特·戴博德幾十年的心理學心得。

現實中,他曾對無數個蛤蟆先生說:

“面對傷害,我們無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當你在自我治癒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為你開啟。

套裝內還有一冊《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也是一本心理療愈的書籍,書中透過一個個故事小案例,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膚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共鳴、找到希望。

有需要的朋友,點選下方連結即可購買,願你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覺醒內心的力量,做自己的救世主。

Y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心理療愈書籍 2冊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