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心理學:明明很愛你,卻顯得很高冷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段親密無間的感情,兩個人互相依偎,彼此理解,相互尊重,攜手走完一生,這樣的生活無疑是幸福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卻十分的矛盾,他們既希望著能出現一個人與自己親密無間,同時又害怕與別人的距離太近於是表現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

內心渴望,可態度抗拒,究竟是因為什麼呢?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愛你卻顯得十分高冷,這是什麼心理?心理學解析:這其實是假性疏離者。

依戀模式,假性疏離者。

心理學上有一類特殊的人群

叫作

假性疏離者(False alienator),這類人常常抱著自我保護的目的,而與其他人保持著較遠的距離,明明內在非常渴望建立起一段親密關係,可他們卻總是忍不住遠離周圍的人。

之所以會形成如此奇怪的心理,主要是因為當事人在幼年時所形成的依戀模式與尋常人不同。

幼年時的依戀模式會影響到成年之後與伴侶的互動模式,換句話來說,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其實就是早期與養育者互動關係的投射。

著名心理學家喬安鮑比爾(Joannbauber)是最初提出依戀模式的人,他認為個體與養育者之間的依戀模式在幼兒時期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只不過那個時候還不夠明顯。

依戀模式形成的關鍵性因素在於被依戀的那個人是否一直在個人的身邊,能否容易與對方相處,能否對自己產生巨大吸引力是重中之重。

缺愛的人並不清楚愛的本質,他們也不明白一段好的感情應該如何經營,所以這類人很容易上當受騙,進而看到那些並不存在的虛幻感情。

繼續說回假性疏離者,這群人非常痴迷於親密關係的本身,並且對另一半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他們不願意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卻渴望著對方瞭解他的所思所想,他們不願意與對方過度的親密,卻渴望著對方能越過重重阻礙擁抱他。

不斷證明沒有人真的愛你。

假性疏離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他們會用各種方法來證明對方不是真的愛自己。

如果對方很愛自己,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只是還沒找到對方的破綻,如果對方不愛自己,他們就會有一種果然如此的感覺。

假性疏離者還會經常展現與各種曖昧物件的友好關係,以此來宣洩情感,事實上那些曖昧物件並不是他真心喜歡的人,他只是想借助沒有結果的戀愛來證明無人愛他罷了。

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和巴塞羅密爾所提出的那樣,如果個體在幼年時有養育者常常陪伴於身側,孩子就會形成安全型的親密模式,長大之後他們很有安全感,從不擔心被拋棄,既和伴侶互相依賴,同時又各自獨立。

假如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給予的態度常常是忽冷忽熱或是不安定的,那麼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長大後便會形成痴迷型模式,他們擔心被拋棄,進而瘋狂的依賴著對方。

這類人總是懷疑對方是否真的愛自己,同時也懷疑對方根本就不想親密的融合。

自戀損傷。

自戀損傷(Narcissistic injury)這個概念是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假如一個人的自尊自我價值受到威脅之時,他就會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無法被社會所接受。

出現自戀損傷的時候,個體還會出現自戀暴怒的情況,他們常常用憤怒的情緒來解決痛苦的現狀。

假如一個孩子從小就被親人頻繁的辱罵或嘲笑,這種孩子就會對愛充滿著不安的感覺,甚至會覺得自己被愛是一件罪惡的事情,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內心對伴侶很依賴之時,他們就會深深的自我厭惡,最終成為假性疏離者。

如何自救?

假性處理者應該如何緩解假性疏離的狀況呢?方法擁有4種。

首先是直面痛苦,你需要承認痛苦的根源,來自於不幸的童年,其次是合理溝通,感情要想幸福美滿少不了雙方的共同經營,緊接著是建立共情,

只有兩個人明白彼此的感受,瞭解對方的內心,才能深切的認知到這份情緒的重要性,最後一步則是勇敢的探索幸福,不管你能否確定這段感情是好還是壞,你都需要勇敢的走下去。

幸福的鑰匙其實很好拿到,但凡你伸伸手,就能夠得著,就算一時不察遇到了一個錯誤的人,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完全可以瀟灑放手,繼續去尋找那個對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