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幸福的情感體驗是在人與人之間,在愛與被愛間的施與受的平衡

幸福不是憑空產生的,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幸福的產生的源頭、原因可稱為幸福的來源。構成幸福的來源可以分為客觀來源和主觀來源。客觀來源是指客觀存在的外在事物,例如物質、健康、關係等,類似五福

“富、祿、壽、喜、財”,“口福”、“豔福”等。

主觀來源是指個體感受到的平和寧靜的內心、被人支援、理解、包容等主觀因素。

幸福的客觀來源和主觀來源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有的來源可能既是客觀來源同時也是主觀來源,例如社會支援。而且,外在事物需要經過人的主觀認知才會成為幸福的來源,即被認為與幸福有關係事物。

例如同樣是每餐一菜一湯,有人認為是理想中的幸福生活,而有人不覺得與幸福有關,可能還有人認為是窮困和不幸。所以本研究將個體認為產生幸福的來源統稱為幸福資源。幸福的資源是流動的,是可以不斷的開發和利用的。

幸福資源不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幸福體驗。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需要是有高低之分的,生理需要低階、自我實現的需要最高階。但如果從獲得幸福的資源看,構成幸福的資源是有層次的,但不能絕對把幸福資源分為低階與高階,不能把幸福分為高低貴賤。

正如飢餓時吃到饅頭的幸福感不會比飽了之後吃燕窩的感受低階。幸福資源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本研究偏重研究幸福資源具體內容,經過對研究資料反覆閱讀和編碼,將幸福的資源歸納為六個方面,命名為:物質福、健康福、家庭福、環境福、成就福、內心福。

物質福。

物質福主要是指個體感受幸福所依據可見的外在物質來源,包括衣食住行基本生活需要,金錢財富,容貌形體,生活環境,休閒娛樂等方面。

健康福。

健康福是幸福資源中的健康保障,包括生命存在、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家庭福。

家庭福是幸福的家庭資源,包括完整的家庭關係的存在,家庭成員安康,家庭氛圍和睦,家人之間相親相愛等方面。

環境福。

環境福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兩方面:社會環境方面包括與周圍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體現自身價值,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風尚等方面;自然環境方面包括沒有自然災害、風調雨順,良好的空氣、水源等方面。

成就福。

成就福是指幸福來源於透過努力取得學習、工作上的成績或成就。

內心福。

內心福是內在的精神世界,主要包括內心平和寧靜、少欲知足、心態積極樂觀、內心開放、包容豁達等方面。

幸福的情感體驗是心理學幸福研究的重要領域,西方主觀幸福感研究關注幸福的情感體驗。

但受科學心理學實證研究方法的制約,注重考察、測量情感體驗的狀態或性質,而對幸福情感體驗的具體內容的研究不夠深入。

同時,幸福感作為一種情緒情感受個體生活的社會文化影響,幸福體驗的內容會因個體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不同而不同。所以,研究幸福的情感體驗需要立足於本土文化,深入被研究物件生活。在此方面,國內有研究者提出了體驗論的主觀幸福感理論,但還是以西方幸福感的實證研究為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應從偏重幸福體驗的形式和程度轉向研究幸福體驗的內容本身。

透過訪談和開放性問卷研究發現,幸福的具體感受是多元複雜的整體的情緒情感,不僅有程度上的不同,還存在內容上的差別。

為了具體分析,經過反覆編碼將被研究者描述的幸福的體驗內容歸納為

9個指標,並分別命名為:愉悅感、滿足感、歸屬感、被愛感、價值感、平衡感、自主感、成長感和希望感。

愉悅感。

愉悅感是幸福體驗中最直接和最表層的情緒情感,主要包括舒適感、輕鬆安寧感、快樂感、興奮激情等方面。

滿足感。

滿足感是幸福感中與滿意知足相關的情緒情感體驗。滿足感是個體對自身生活狀況,需求得到滿足之後的情感體驗,主要涉及自我接受感、悅納生活感、和諧順利感等。

歸屬感。

歸屬感是個體在社會環境、人際關係、生活保障等方面體驗到的安全感和穩定感、和睦感等。

被愛感。

被愛感是指被人喜愛、被人關心、被人支援、理解、包容等方面的幸福體驗內容。

價值感。

價值感是指幸福體驗中的實現自我價值的感受,包括被人需要感、

給與

付出感和生活有意義感等情感體驗內容,還包括個體體驗到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充實感,為目標而努力或實現目標後的心理體驗。

平衡感。

平衡感是指幸福體驗中與自身比較、與他人比較或與人交往中而產生的平衡坦然的感受,也包括個體對自身在社會經濟、政治中是否有平等地位,付出與所得的比較而產生的公平、平衡的感受。

自主感。

是指幸福體驗中的自由自主的感受,涉及行為自由感、時間自由感、自我控制體驗、環境控制體驗等方面。

成就感。

是個體體驗到透過努力達到目標、取得成績或自身、生活的積極變化或更好的適應環境而產生的幸福體驗,具體包括自我成長、目標實現、進步體驗、自豪、成熟感等方面。

希望感。

是指幸福體驗中對生活充滿期望和盼望,感受到未來生活的美好等情緒情感體驗。

有人在提到幸福時說幸福是一種感覺

,這種感覺就是幸福的情感體驗層面。西方心理學研究的主觀幸福感,主要是幸福的情感體驗,是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平衡,認為如果積極情感多於消極情感個體感覺幸福。

主觀幸福感中也包含認知成分,但不是對幸福觀念本身的認知而是以幸福感受對生活滿意度的主觀評價。

在中國文化中情感是很難被絕對的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的,幸福的情感體驗是複雜的例如悲喜交加、喜極而泣等。

在中國文化中幸福的情感體驗也是辯證的,這種情感體驗不僅是積極的,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樂極生悲、否極泰來等。在中國人看來面對逆境、戰勝困難,也是可以品味出別樣的幸福,正如有人所說的痛並快樂著。幸福體驗不一定是快樂、欣喜,也可能是內心的平和寧靜。

幸福的情感體驗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在愛與被愛中的施與受的平衡。在訪談中有人說幸福就是被人需要的感覺。價值感、歸屬感是幸福體驗中的重要成分,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付出情感時體驗更深刻。

然而只是一味的付出沒有回報或迴應,幸福的體驗不會持久,僅僅被關愛也體現不出個人的價值,久而久之會習慣成自然,自然成為理所當然。所以幸福的情感體驗是愛與被愛的平衡。

幸福的體驗更多時候是不被刻意關注的,所謂

“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是被它的對立面—不幸,觸動對比時,體驗深刻。生病的人覺得健康是幸福的,遇到災難時覺得平常的生活是幸福的。

個體常常透過對比來感受到幸福或不幸福,這種對比有時是與他人比較,有時是與自己比較。幸福的體驗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變化的不是靜止的,是與認知觀念、生活環境等密切相關的。

幸福的情感體驗既是穩定的,又是隨時隨地可能被激發的,例如偶爾吃了一頓可口的飯菜,偶然的一次邂逅,不經意聽到的悠揚音樂,一個令人感動的暖人畫面,一聲關切的問候,一個燦爛的笑臉等等都可能激起我們感受幸福的神經。所以,幸福就在身邊不遠處,等待被發現。

幸福的體驗是可以積累的,像滾雪球一樣積少成多。

幸福的體驗像其他情緒情感一樣是會傳染的,幸福的笑容會感染身邊的人。幸福的體驗是有外在表現的,一般從表情、行為中得到表達和體現,類似民間所說的

“福相”,發自內心的幸福甚至會改變容顏,讓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