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深度好文】反省,不是你想反省就能反省,而是你沒有思考過的過程

反省大家都認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日常溝通完都很希望讓別人好好去反思下,期望能夠充分了解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其實無論自己還是別人都需要反思和反省。都知道這種方式很好,但做到卻不容易。

首先是我們對“反省”這件事情的認同度,堅定地相信有益則會堅定地去執行,行動才有改變和帶來益處,所以首先是相信與認同。

然後是方法,我們反省的過程是用兩個事物的對比,然後得出結論。其中一個是內心認同的“道理”,一個是現實的行為。一個是“知”,一個是“行”,對比知行差異,不斷去調偏,不斷讓自己的行為與道理更加契合。

所以對於反省來說標準很重要,沒有標準的反省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更加痛苦。錯誤的標準讓自己越來越偏離,搖擺不定的標準則讓人焦慮恐懼。

標準往往來自於很多方面:比如傳統的倫理與道德,也有別人總結的“道理”,也有別人的一個“觀點”。參考不同,感受不同,結論和行為結果不同。這要求我們內心的標準是來自於最核心和最基本人性準則,比如:仁愛、禮儀、誠信等。這些應該是最基本最底層的參照。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可以理解為最基本的道理就一個,但不斷地衍生出更多的道理和觀點。道理和觀點往後可能會出現一些偏差,如果我們把偏差後的道理作為標準去行動和反思,最終就偏離了最基本要求。所以修煉和反思有很多種方法,核心要去找到可以參照的標準。

有人說:“聽了很多道理卻過不好一生”,因為有些道理在分支過程中偏離了最基本面,當以此為參照當然就會越來越偏離,過不好一生也很正常。也或者是知道了正確的道理,但沒有去行動,停留在“知”的層面,自然也是過不好一生。

用最簡單的“做人道理”來審視所有一天的經過,無論個人、團隊或者企業都可以進行反省,在反思中成長。如果確認我們的行為是錯的,就必須要馬上來訓誡自己,重新糾正,下一次就不應該再犯,這個反省才有意義的。最終不斷內化自己的行為,讓反省成為習慣,讓知行更加趨於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