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鴻溝協議簽訂後,劉邦為何在鴻溝協議之後偷襲項羽?其實另有原因!

劉邦在鴻溝協議後,並沒有按照協議偃旗息鼓,而是迅速撕毀協議,追上正在撤退的項羽,並最終打敗項羽。

可以說,劉邦的臉翻得比書還快,此一行為,把他的“小人行徑”展現得淋漓盡致,備受詬病。

那麼問題來了,劉邦為何選擇在鴻溝協議之後偷襲項羽?難道休整一下不是更好嗎?

其實,此時偷襲項羽,對劉邦而言,遠比以後再解決項羽更有利。

在鴻溝協議簽訂時,劉邦陣營除了劉邦本部外,主要還有英布、彭越、韓信三股力量,這三支力量雖然都是劉邦陣營的,但他們自己又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像蕭何、張良等“打工者”的身份,更有點像股東。

當有外來威脅時,股東們可以凝成一股勁對外用力,可是,一旦外部威脅解除或減輕,他們就開始考慮自己的小九九,很容易產生裂痕、甚至拔刀相向。

在歷史上,山東六國多次組織抗秦聯盟,大多數都是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就是六國各打各的算盤,都想讓別人衝鋒陷陣,自己躲在後面坐收漁翁之利。

再比如,東漢末年曹操平定河北時,袁紹雖死但袁紹的三個兒子仍然有不容小覷的力量,如果硬碰硬即使勝利也會損兵折將。

於是,曹操故意放鬆了對三袁的攻勢,三袁看到曹操的威脅暫時解除後,他們之間果然發生了內鬥,這極大的消耗了他們的力量,曹操趁亂進兵,結果更容易地解決了三袁。

可見,團體聯盟的協同合作,需要一鼓作氣,一旦鬆懈,很容易瓦解。

如果劉邦沒有馬上對項羽展開進攻,劉邦和彭越、韓信、英布很容易為了爭奪利益產生矛盾,甚至拔刀相向,到那時,天下之主恐怕要再生變數了。

項羽是個倔強的硬漢,能戰場解決的就不會靠協議維持,他之所以同意鴻溝協議,主要是這些年連續奔波作戰,前有劉邦粘著不放,後有彭越威脅糧道,齊地又有韓信大軍厲兵秣馬,項羽的楚軍將士早就疲憊不堪,急需休整。

經過休整後的項羽,又將是一把利劍,是一頭精力充沛的雄獅,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力量。

相比於項羽,劉邦卻沒有這麼嚴重的問題,劉邦之前不斷戰敗,不斷的損失軍隊,但很快又得到了新的補充。

劉邦雖然不斷失利,但又有新鮮血液注入,劉邦總能再次煥發生機。

所以,相比於項羽的將士,劉邦的軍隊反而還不是很疲憊。

另外,劉邦的軍隊單兵戰鬥能力比項羽的軍隊更弱,軍隊人數卻更多,如果休整,劉邦要養的軍隊遠比項羽更多,長此以往,攻守之勢異也。

所以,劉邦在鴻溝協議簽訂後馬上偷襲正在撤退的項羽,主要是因為此時的確是徹底打敗項羽的最好時機。

對此,大家怎麼看?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喜歡的朋友隨手關注史上風雲,更多有趣又有用的歷史知識,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