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韓德讓是什麼人?遼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被中原人所佔有的中原人的父子

在《燕雲臺》中,耶律賢之所以能順利上位,蕭太后之所以能在耶律賢死後掌控朝局,都離不開一個叫韓德讓的中原人。《燕雲臺》雖然是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但它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架構,基本還是依據《遼史》的史實,也就是說,當年在契丹人建立的遼國中,中原人確實佔有一席之地。

而且駱駝從史書中發現,除了韓德讓父子之外,在遼國的歷史中,還有人多中原人的身影,他們對遼國的發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駱駝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遼太祖希望用中原的先進制度,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眾所周知,遼國的奠基人是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在阿保機建國之前,契丹其實是一個由多個部落組成的聯邦。一般情況下,各部落各自為政,但他們為了內部協調,和統一對外,也會選出一個話事人,這個話事人並非獲選後,就一直在位,而是每三年就要換一人。但阿保機當了話事人以後,他就想“連莊”。

他想“連莊”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想繼續“坐莊”,另一方面他也是為契丹的長遠發展做考慮。他除了作戰有一套之外,他還是個有心人,他發現中原雖然也會向草原的部落一樣混亂,但更多的時候,中原都會由一個統一的王朝掌控。而個王朝的制度,有一定的傳承性,因此中原王朝的整體發展,要遠好於以遊牧為生的部落。

於是他就想照搬中原王朝的成功經驗,而在諸多的經驗裡面,他發現,皇帝“坐莊”到死,就是其中的一條。所以他就把“連莊”作為了自己發展契丹的重要一環。雖然他的想法在當時,顯得不那麼主流,但是他還是憑藉自己的能力,搞定了自己“連莊”的事宜。在他“連莊”以後,他就開始引進熟悉中原制度的中原人,於是中原人開始在契丹人建立的國家參政議政。

遼太宗繼承了太祖的衣缽,石敬瑭獻上了燕雲十六州

阿保機去世以後,遼太宗開始“上莊”。作為引進中原制度的受益者,遼太宗自然不會推翻老爹的既定國策,而是選擇了蕭規曹隨。不過遼太宗的上位,他媽述律太后出了大力,而述律太后雖然也支援阿保機藉助中原的文化制度,但是她在骨子裡還是更喜歡契丹原有的制度,所以她才沒有遵從丈夫的遺願,執行“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幫了二兒子一把。

述律太后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如果不是石敬瑭用“燕雲十六州”向契丹求援,那麼契丹“中原化”的節奏,很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那麼為什麼駱駝認為,石敬瑭獻“燕雲十六州”,會對遼國的“中原化”有促進作用呢?因為“燕雲十六州”不光面積大,還非常的重要。它就像是一個高地,誰沒佔據這塊高地,誰就要被別人“俯視”。

遼國作為一個遊牧起家的國家,你要讓他們騎馬打仗,那是熟得飛起,但是你要讓他們駐守城池,那就有點難為他們了。他們以前的生活方式,多是逐水草而生,現在“困守”一地,光是吃喝就是問題。所以太宗不得不招募了大量的中原人,讓其中的一部分人參與管理,而讓更多的人去從事農耕生產,在太宗一朝,中原人的比例開始達到高潮。

中原混戰,使大量的中原人“離家出走”

一般情況下,就是國外的福利待遇再高,願意出國的也會是一小部分人。這種情況在古代就更是如此,一是因為古代的資訊和交通閉塞,老百姓出個遠門委實不便,二是因為古人相對比較“戀家”,尤其是講究落葉歸根。因此在古代,除非情不得已,一般很少有人願意外出打工。有關這一點駱駝在寫三國時也曾提到過,如果不是蜀地偏遠,願意去的人少,諸葛亮也不會“事必躬親”。

那麼為什麼當初的遼國,可以吸引那麼多的中原人呢?其實這和遼國的吸引力關係不大,而是當時的中原,實在是待不下去了。在唐明皇李隆基登基以後,唐朝的國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到了後半場,李隆基開始“玩火”,頻繁的對外用兵掏空了國力,重用邊鎮的武將又引發了“安史之亂”。雖然“安史之亂”的後來被平定,但是大唐再也不復往日的榮光。

到後來,唐朝的朝廷,已經無力支付各地軍鎮的基本軍需,於是只好放開對節度使們的“枷鎖”,讓他們自己養活自己。失去了控制的節度使,一邊為了爭奪地盤你追我打,一邊對治下的百姓橫徵暴斂。張養浩曾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實駱駝認為,“亂”才是“百姓苦”的根源。而當遼國正在崛起之時,中原卻烽煙四起,蒼生離亂,中原百姓在無奈之下,才只好大批北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韓德讓”們之所以被重用,一是因為遼國統治者的政治需要,二是因為當時的遼國,中原人已經成了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這和“韓德讓”們的個人能力也有很大關係,但在大勢之下,他們也不過是恰巧站在了風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