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殺死,為何司馬遷可以詳細描述皇陵內的結構?

在西漢初期,也就是司馬遷活著的時候,想要了解秦始皇陵內部具體結構,除非將皇陵扒開;可是想要大致瞭解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並非難事。

先來看看司馬遷的《史記》是如何介紹秦陵結構:

“穿治酈山…穿三泉,下銅而致槨…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歸納下來,就三點:

一,秦始皇陵深度達到了“穿三泉”的程度,為達到此深度,秦始皇動用民工70萬人。

二,皇陵內部機關重重、珍寶滿滿、構造複雜;外部宏偉。

三,所有參與陵墓修造的人,全部都被封禁在皇陵內部,即活埋。

在解開司馬遷如何得知皇陵結構之前,先對司馬遷和秦始皇陵有個基本的瞭解。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在夏陽的一個史官世家。夏陽,就是現在的陝西渭南韓城,距離秦始皇陵僅有百十公里。秦始皇陵竣工於公元前208年,司馬遷出生,距離秦始皇陵竣工僅有63年,也就是三代人而已。

司馬遷想要了解60年前的事情,甚至根本不需要翻閱典籍,只需諮詢一下當地比較年長的老人就行。大概就類似於,00後想要了解解放前的事情,爺爺輩的人一定會給他講個一二三四。

或許,司馬遷的爺爺,就曾親身參與過秦陵的建造。

因此,司馬遷就算不知皇陵內部結構,但是對於“穿三泉、穿治驪山”這件事,司馬遷想要知道並不難。而且,先秦時期貴族的喪葬習俗就是“穿三泉”,只不過秦始皇的皇陵挖的更深罷了。

穿三泉,指的是秦始皇陵的深度。

秦始皇陵不僅極深(考古勘測深度達到30米,約十層樓的深度),而且面積極大,陵區總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用更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秦始皇陵相當於80個故宮、1000個胡夫金字塔,比世界上最小的4個國家加起來,面積還要大!

這樣的規模,莫說2000年前,就是現在,也讓人歎為觀止。

故而,司馬遷說秦始皇陵“草樹木以象山”,即,種上花草樹木看起來像一座山,一點都不誇張。

即便如今去秦始皇陵遊覽,依舊會對其龐大的“身軀”驚歎——畢竟,站在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的封土堆前,所有人都會覺那是一座“真正的山”。

至於秦始皇陵內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也是當時的喪葬習俗之一。

比如說,較秦始皇稍早些的曾侯乙墓、稍晚些的馬王堆,他們的棺槨上均繪製了天文、地理、星象圖,墓中也出土大量燭臺等照明物品。

根據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又曾多次方士出海尋求仙藥,搞一些“人魚膏”,並非什麼難事;而在自己的陵寢繪製天文地理等圖,根本就是標配,要不然,怎麼顯示皇帝在地下一統八方的氣概?

司馬遷記載的最重要的細節,莫過於“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只有這一條,無法從過去的喪葬模式裡推測,即,秦始皇之前的貴族,很少有人動用這麼多水銀來陪葬。

司馬遷是如何得知呢?《史記》記載了一個來自巴蜀的寡婦巴清: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翻譯過來:巴蜀之地有個叫清的寡婦,祖上坐擁出產丹砂(可煉水銀)的礦,巴清就是憑藉這座丹砂礦,其家族世代富甲天下,從來不知道缺錢是什麼滋味兒。

巴清的煉製的水銀都賣給誰了呢?秦始皇。

秦始皇死後沒幾年,秦朝滅亡,如此數量龐多的水銀(數百噸),全都消失不見,能夠合理解釋去處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埋在秦始皇的陵墓。

不過,這麼大的事情,秦宮典籍有記載也說不定。司馬遷作為太史令,專門掌管皇帝的文史檔案,只要有這方面的記載,怎會看不到呢?

如今的科學勘測,也證實了皇陵內部存有大量水銀。

因此,司馬遷透過查閱古籍、實地走訪、合力推測,將秦始皇陵內部大概結構寫給後人看,並非難事。真正難的是細節,比如說,數量龐大、規模壯觀的秦兵馬俑,司馬遷隻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