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在古代,尚方寶劍真的能先斬後奏,不申請便斬下貪官的項上人頭嗎

在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貪官汙吏仗著自己背後的靠山,不可一世地藐視執法官員,但是隨著官員一聲:“尚方寶劍在此”!這些個奸臣頓時汗如雨下,兩腳發軟,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求饒。但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尚方寶劍果真如電視劇裡的那樣厲害嗎?

尚方寶劍到底如何產生,最初是做什麼用的?

尚方寶劍最早出現在漢代,由名叫“尚方”的皇家機構所製造和儲存,專供皇帝所使用。而且尚方寶劍最初叫做“尚方斬馬劍”。

我們都知道,凡是和皇帝有關的物件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就比如在影視劇裡時常見到的“黃馬褂”,就不過是供給皇帝穿的馬褂,但是其他人穿著這玩意,誰又敢傷他分毫?就更不用說皇帝使用的尚方寶劍了。

民間對於尚方寶劍的痴迷程度簡直不可言說,“尚方”製造的劍都叫尚方劍,但是老百姓覺得這就是非凡寶物,所以又給尚方劍加了一個寶字,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叫法。

所以說,當尚方寶劍被“尚方”鑄造出來的那一刻開始,就不能把他單單地看作是一件兵器了,它所象徵的政治權利和皇權才是他真正的價值。但在他真正的價值形成之前,尚方寶劍也還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

尚方寶劍到底如何產生,最初是做什麼用的?

正如上文所說,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尚方寶劍的出現就代表著“先斬後奏”權力的行使,但是根據史料研究,從漢到唐,皇帝賞賜給大臣的尚方寶劍都還不具備隨意斬殺貪官的權力,想要行使殺戮之權還得向皇帝請示才行。

北宋開始,趙匡胤陳橋兵變,自導自演一出黃袍加身,人家孤兒寡母還在等著他“破敵”,結果轉眼後周就變成了宋。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尚方寶劍的權力也就逐漸大了起來。

宋代大將出徵,身邊必定會帶上尚方寶劍,周圍兵將如有違抗軍令的,可自行處置,可直接斬殺。但需要注意的是,尚方寶劍的專殺制度還只是運用於軍政領域。

其原因也很簡單,戰場局勢瞬息萬變,離朝廷路途遙遠,如果武將征戰過程中,出現什麼事情都向朝廷報告的話,延誤戰機可不是鬧著玩的。

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大將帶著尚方寶劍,出了什麼緊急問題有權自己處置,也相當於給大將吃了一個定心丸。

在電視劇《包青天》中,包青天就有一柄尚方寶劍,可謂是“神器”,上到九五之尊,下到地方小官,都在斬殺範圍中。現在看來就完全是藝術加工了,此時的尚方寶劍還不曾用於行政司法領域,換句話說,宋及宋以前貪官不在尚方寶劍治理的範疇之內。

但是到了明代,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此時的尚方寶劍完全成了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皇帝也只會賜給自己所完全信任的大臣和出征的將軍。

行政大臣外出巡視時,帶著尚方寶劍就猶如帶著臨時法庭,遇到貪官汙吏即時審判,也可直接斬殺,已經有了先斬後奏,誅殺貪官亂臣的權力。

到了明代後期,大將軍代替皇帝出征時,必定要帶上劍(尚方寶劍)、敕、以及印,這三樣東西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一樣,都不能認為將軍代表皇權出征。

滿人入關建立清朝以後,廢除了不少明朝制度,比如內閣首輔制等,其中就包括尚方寶劍制度。簡單地說,清朝就從來沒有過尚方寶劍。

之所以我們能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尚方寶劍的身影,這其實只是人們心中的對統治官員的不滿,寄託人們對公平清廉官員的嚮往。

就像金庸所寫的武俠小說中,那些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的俠客大都在宋代一樣,因為宋代常年戰敗,靖康之恥屈辱無比,百姓們也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時常擔心自己的國家會不會滅亡。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人們就需要一個武功蓋世的大俠來拯救他們,於是各路行俠仗義,救國救民的江湖人士設定在這個時期出現,會比較合理。

影視中的尚方寶劍也是這樣,官員草菅人命,百姓們痛苦不堪時,就希望有人拿出尚方寶劍斬下這些狗官的項上人頭,於是包拯拿著尚方寶劍出來了。但我們不能被電視劇給誤導了,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視歷史,我們才能獲得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