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古人講“老而不死是為賊”,為何把老人比作“賊”?有何歷史淵源

如果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相信每個人都對賊十分厭惡。而且從古至今關於賊的成語,幾乎都是充滿了負面的涵義,做賊心虛、賊眉鼠眼、賊心不死等,將賊貶低得無地自容、人人喊打。但是在農村的一句中,卻將年老體衰之人比作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事實上如果大家能夠多瞭解一些,有關俗語文化方面的內容。就會發現俗語雖然看起來淺顯,甚至在語言錘鍊方面也有一些粗俗。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俗語中,所蘊含的人生道理卻非常深刻,甚至對現代人的生活都有一定指導意義。

有一句傳承了三千多年的俗語,一直被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所誤解。這句俗語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如果但從字面意義上去理解,可以發現一句侮辱人的話。指的是一個人活得太久而且年齡很大,但是對社會卻沒有任何貢獻,這樣的人就應該被稱作賊。

“老而不死是賊”的出處

任何俗語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有看起來高大上的文化藝術,以及看上去粗俗無比的俗語,他們的根其實都深植於生活。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生活經歷,所有的文化藝術都將是紙上談兵。

從古至今生活在農村地區的老百姓,都是社會中最任勞任怨的群體。雖然相比較於城市人來說他們的知識儲備量較少,在說話的時候可能會直來直去,有的時候甚至還會特別傷人。但如果大家能夠深入研究農村俗語,就會發現其實蘊含了很多人生大道理。

一、“老而不死是賊”的核心思想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該聽過“老而不死是賊”。事實上這句俗語的出處非常高雅,因為《論語·憲問》中曾言: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從這句可以看到,“老而不死是為賊”是孔子的名言。這段話的大意為一個名為原壤的人,劈腿而坐等待孔子的教誨。

孔子看到他這副模樣非常生氣,於是對他說你的年幼的時候就不懂得孝順,長大之後也沒有做出什麼成就。成為一個垂垂老矣的白頭翁時,就變成了一個老不死的害人蟲。

在說完這番話之後,孔子用竹杖敲打原壤的小腿。可以看出,孔子對原壤的評價並不高,甚至用比較粗俗的語言去侮辱他。這樣做不但不解氣,甚至還拿著竹杖去打人。

如果深入分析這句俗語,可以發現“老而不死是為賊”,實際上是一句恨鐵不成鋼的氣話。孔子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時至今日依然被讀書人奉為聖人,之所以會對原壤如此失禮,就是因為原壤從小達到,不僅無法無天而且年老之後,還變成了一個令人討厭的賊。

二、把老人比作“賊”的真正含義

從這段典故中可以得知,“老而不死是賊”中的“老”字,並不是單純的指代老年人,而是那些年輕時無所事事,老了之後不能給年輕人,做出表率的“老而不尊”的人。或者說是指那些年齡很大,但是卻胡攪蠻纏的老年人。

事實上,透過孔子對原壤發脾氣一事就可以得知,能夠讓聖人大發雷霆,並做出不理智的事情的人,即使他是一個老人也不值得尊重,更何況是像原壤一樣的老賊呢!據《論語新解》記載:“原壤:魯人,孔子之故人”,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一定會恍然大悟。

孔子與原壤居然是老朋友,但原壤不僅沒有做出任何成績,而且在年齡大了之後,卻變得更加放肆和不可理喻,這才是“老而不死是賊”的真正含義。並不是說所有年紀大的人都是賊,而是那些倚老賣老的害人精,才是令世人為之唾棄的賊。

結 語

《齊桓晉文之事》中曾有一句,流傳了千年之久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個人都有年幼無知的童年,同時也有年邁力衰的時候。一旦出現了“為老不尊”的現象,那麼被稱作“賊”也不為過。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人都有暮秋之時,當回過頭來仔細審視自己的一生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前半生不害怕,後半生不後悔”,那麼才算沒有白來人間走一遭。反之經常倚老賣老不體諒,在這種前提下被稱為“賊”,相信也是一種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