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同樣是削藩,為何七國之亂會失敗,而朱棣卻能榮登皇位?並非運氣

歷史上的兩次削藩,一次發生在西漢時期,一次發生在明朝時期,雖然事情一樣,但結果卻大不相同,究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兩件事所持有的條件不同。不過,七國之亂時,劉濞也是差點掀翻了劉啟,因為當時的強大,與其說是七國之亂,不如說是吳國之亂。只不過漢景帝擁有建文帝沒有的,才不至於落下建文帝那樣的下場。

一、皇帝能力不同

其實在國力方面,兩個時期都差不多。漢景帝帝時期,已經進入“文景之治” ,國富民強,而建文帝時期,明朝經過朱元璋30多年的治理,也是蒸蒸日上。不同的是,漢景帝比建文帝更有統治手段。

漢景帝並不是一個容易對付的人,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之四,其工作能力自然是無可挑剔的,而且做起事情來也是決絕,不容易婦人之仁。曾經因為一盤棋差點拍死了劉賢,而且為了平息藩王的情緒,還腰斬了提出削藩的晁錯,可見他的狠,堪比劉邦。而建文帝呢,本來有機會除掉朱棣的,但他卻下旨禁止傷著燕王,最後成了最大的隱患。這一點上漢景帝更適合做皇帝。

再加上他繼位時已經31歲了,當七王之亂髮生時,早已過去了3年。三年的累積,無論是經驗上,還是皇權的穩定都有所提升。而建文帝就不一樣了,他剛繼位,皇權還不穩定,又沒什麼經驗,就開始著急削藩,所以失敗是意料之中的。

二、身邊可用之人不同

漢景帝和建文帝時期,其軍隊數量差不多,甚至建文帝更多,而且漢景帝面臨的是七王之亂,而建文帝面臨的是一王之亂。但不同的是,可用的將才相差甚遠。漢文帝駕崩前為漢景帝留下了一大批可用之才,比如周亞夫、竇嬰、欒布、劉武等,而這些人也成為後來平定七王之亂的功臣,僅用了四個月就平息了叛亂。這其中最為厲害的莫過於周亞夫,漢文帝還曾特意囑咐過漢景帝,若國家有戰事,周亞夫一定可以幫你平定戰事。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周亞夫作為評定七國之亂的主帥,的確是一名猛將。

而建文帝就不同了,本來剛繼位根基就不穩,再加上朱元璋為保明朝,利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幾乎殺光了所有的名將,到了建文帝,就只剩那些紙上談兵的儒生了。能派上用場的耿炳文、李景隆,又不是個打仗的,即便兵力再多,也敵不過狡猾的朱棣。

三、戰術不同

漢景帝時期,吳國強大到什麼地步呢?都可以自己造錢幣了。可見吳國財力雄厚,而且還養著一批死士,給漢景帝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漢景帝本想稍微懲治一下,沒想到一點就炸了,吳王直接起兵叛變了。這給漢景帝來了個措手不及,幸好有周亞夫和梁王劉武,這才平定了叛亂。

其中周亞夫作為總指揮,利用各種地形優勢對叛軍各個擊破,可見其能力超群。再加上樑王劉武的封地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而且他在此次平亂中牽制住了吳國的主要兵力,為周亞夫創造了機會,這才結束了叛亂。不過這還得多虧了漢景帝的先見之明,漢景帝此前曾經拉攏過一部分勢力,這其中也包括梁王,沒想到起到了關鍵作用。

而建文帝能力不如漢景帝,更不是朱棣的對手。朱棣常年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的,學會了很多處事能力,他既然敢造反,那麼必定是做好了計劃。他的軍隊雖不如建文帝,但卻個個精兵,很快就攻破了南京。建文帝手下的將,遇到朱棣的部隊,就好比秀才遇到兵,如何戰勝,更無可戰術可言。

小結

所以說,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靠運氣,而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稍有一方面不達標,就會功虧一簣,這也是為什麼七國之亂會被平定,而朱棣卻能造反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