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康熙皇帝的一時衝動,引起三藩之亂,差點斷送清朝江山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康熙皇帝獲得了比較高的評價,也即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縱觀康熙的一生來說,文治武功,幾乎接近完美。不過,對於康熙皇帝來說,也曾擁有年少衝動,甚至意氣行事的時候。特別是在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的一時衝動,直接引起了三藩之亂,而三藩之亂所帶來的的八年戰亂,則差一點斷送了清朝江山。換而言之,在處理三藩問題上,康熙如果少一點年輕氣盛,多一些縝密部署的話,或許這場戰爭不會險些丟掉半壁江山。

首先,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對於三藩之亂的起因,則和康熙皇帝存在直接的關係。根據《清史稿》、《清聖祖實錄》等史料的記載,康熙十二年(1673年),也即愛新覺羅·玄燁還不到20歲的時候,平南王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請歸老遼東留其長子尚之信鎮守廣東。對於平南王尚可喜來說,只是希望告老還鄉,並沒有直言“撤藩”。但是,年輕氣盛的康熙皇帝,卻藉著這個機會,直接下令撤藩。而且,康熙不僅撤銷平南王尚可喜這個藩王,還要同時削除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這兩個藩王。眾所周知,三藩的勢力非常龐大,突然要對平南王尚可喜進行撤藩,已經是衝動的行為,而同時還要對除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動手,則是一下子樹敵太多了。

進一步來說,在撤藩這個問題上,應該尋求分化和瓦解三藩,也即各個擊破,而不是將三藩同時推向到清朝的對立面上,這無疑是逼著三藩一起造反。在這一點上,清朝康熙皇帝顯然不夠冷靜,並且對三藩造反的決心以及波及範圍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同時,在決定撤藩之後,康熙皇帝也沒有在兵力上進行縝密的部署,這是三藩之亂在初期一度讓清朝丟掉半壁江山的重要原因。根據《清史稿》、《清聖祖實錄》等史料的記載,從康熙十二年八月初九,康熙帝佈置撤藩事宜開始,到十一月二十一日,吳三桂起兵叛亂,期間長達一百多天。在這三個多月的時間中,吳三桂等三藩做了比較充足的叛亂準備,而就康熙來說,並沒有對接下來的三藩之亂做出相應的戰爭準備。

換而言之,這和《鹿鼎記》等影視劇中的情況不同,在《鹿鼎記》等影視劇中,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愛新覺羅·玄燁做了充分的準備,而吳三桂則是一時衝動,才突然起兵。但是,在正史中,反而是愛新覺羅·玄燁年輕氣盛,一時衝動,而老謀深算的吳三桂,則利用這100多天的時間,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在這100多天的時間中,吳三桂不僅招兵買馬,更聯絡了王輔臣等明朝舊部舊將。在此基礎上,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直接指向清朝朝廷。在吳三桂等藩王造反之後,清朝在三藩之亂初期一度丟掉了半壁江山。

最後,進一步來說,在三藩之亂初期,不僅波及到雲南、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南方省份,對於陝西、河南等北方中原地區,也有勢力響應。基於此,三藩之亂可謂讓清朝險些丟掉半壁江山。並且,如果不是吳三桂猶豫不決,缺乏直搗黃龍的勇氣,整個清朝的江山,完全都有斷送的可能。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雲南省城昆明,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於三藩之亂,清朝耗時8年之久才終於平定。換而言之,為了平定這場戰亂,清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基於此,在筆者看來,在處理三藩問題上,康熙如果少一點年輕氣盛,多一些縝密部署的話,或許不需要耗費8年時間,就能解決三藩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