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明朝滅亡後,崇禎皇帝到底死在了哪裡?史料中的記載很可能是錯的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到天子腳下,義軍將偌大的北京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屋漏偏逢連夜雨,大明王朝最後的守備力量——二十萬禁軍遭逢瘟疫,所以,超過九成計程車兵喪失戰鬥力,能登上城牆與闖軍作戰者僅剩六千餘眾。

明代京城城牆的長度約為十四公里,即便將所有可戰之兵抽調到城牆上,也只能每五十步安插一名守軍。這樣稀疏的防線,想要擋住氣勢洶洶的農民軍無疑是痴人說夢。當農民軍突破外城,與明軍展開巷戰之時,意識到大勢已去的朱由檢帶著十幾個太監離開紫禁城,想要從齊化門處逃出生天。

然而,守軍哪裡認識大明天子?他們以為崇禎是迎接闖賊的內應,一通亂箭將皇帝太監趕了回去。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帶人跑到了安定門。雖說,安定門的守軍已撤防,但門閂卻被牢牢閉死,僅憑十幾名太監根本無法開啟沉重的門閂,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

正是這根要命的門閂,成了大明王朝的休止符。三月十九日拂曉,大火四起,重返皇宮,城外已經是火光映天。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

於是,崇禎帝說道: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虜陷內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以發覆面而死;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

—— 《甲申紀聞·崇禎遺詔》

說完,崇禎帝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幾天之後,農民軍殺入內城,在紫禁城中大肆搜尋,未曾發現前朝皇帝的蹤影。三天以後,才有人在景山找到一具披頭散髮的屍體,屍體的左臂寫著“天子”的字樣。闖王抓來幾個從宮裡逃跑的太監,讓他們辨認屍體的身份。經這些太監的辨認,此屍體正是崇禎皇帝無疑。

之後,大順軍將崇禎帝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餘皆睥睨過之。”梓宮暫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邊,當地平民又將他合葬在田貴妃墓中。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也因此,現代人在討論崇禎結局時,大多沿用了這一說法。

然而,一些史學家卻對此持有不同觀點。例如,俞平伯先生認為,崇禎死在了管園人的屋子裡,且死前留下了一份感人至深的血書,要求李自成不要傷害京城裡無辜的百姓;黃雲眉先生則認為,朱由檢的確是吊死的,可他並沒有死在煤山上,而是北海公園裡。

“巍巍萬歲山,密密接煙樹;

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處。”

清人如貓哭耗子一般的悼詩,給我們留下了兩大疑團。

首先,北海公園中亦有一座“萬歲山”,難道此詩是在暗指朱由檢死於北海公園?

其次,這裡的“不知處”代表著什麼?難道崇禎自盡的遺址未在煤山?

至於後人尋訪了崇禎上吊自盡的原址,並指明瞭掛著白綾的老歪脖子樹,甚至,將這棵無辜的植物稱作“罪槐”,這實屬滿清統治者為籠絡漢臣、漢民之心做出的面子工程。且看清軍打著替先帝復仇的幌子南下入關,若不裝模作樣地替崇禎“打抱不平”。不過,滿清統治者的面子工程顯然做得不夠充分,雖然,找到了殺害崇禎的“兇手”——“罪槐”,卻沒想著在此處立碑。

1931年,故宮博物館於煤山立了一座名為“明思宗殉國處”的石碑,沈尹默先生親自為崇禎撰寫碑文。由於,當時的中日關係已極其緊張,抗戰一觸即發,所以,志向高潔的沈尹默先生特地在“明”字的“日”字旁中加入一橫,寫作“目”字旁,以此來抒發對日寇之不滿。在解放後的一段特殊時期裡,該石碑被紅衛兵破壞,被拉到北京少年宮(景山壽皇殿)填井蓋。

當時,亦有一種說法稱崇禎皇帝死於壽皇殿。

在留存下來的一些老照片中,我們或可看出崇禎死亡事件中存在的端倪。清人所指的“罪槐”絕非崇禎時期留存下來的原樹,因為1931年距離朱由檢自盡已過了二百八十餘年。在老相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棵“罪槐”的樹圍僅有一尺,自不可能是樹齡超過兩百年的老樹。六十年代,這棵槐樹壽終正寢,並於1971年被砍伐。

十年後,故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原處栽種了一棵小樹。然而,由小樹來充當“罪槐”顯然有些不妥,是以1996年景山公園又從路邊尋覓了一棵樹齡超過百年的老歪脖子樹,算是基本還原了當年的情景。不過,雖這棵老歪脖子樹與崇禎上吊的那棵樹相仿,但畢竟已不是原樹,只是為渲染氣氛而移植的“罪槐”罷了。

顯然,崇禎帝自縊於煤山的說法,有太多撲朔迷離之處。清人指認的“崇禎自縊處”,多半隻起到了象徵作用,讓後人有個寄託哀思的所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