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宋代對武官文化素養很重視,高俅不止會蹴鞠,還是蘇軾家的書童

讓武將去讀書,一直是中國古代一個比較沉重的任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呂蒙,孫權在提拔呂蒙的時候,多次勉勵呂蒙讀書,呂蒙也透過不斷的努力,以一己之力一連創造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等多個成語。

本文,以宋代高俅為太尉的發跡史,來探討一下宋代文人治國下武將的素質水平究竟如何。

北宋末年足球太尉高俅的發跡史

提起高俅,大家能夠想到的必然是《水滸傳》中的高俅高太尉,在施耐庵的筆下,高俅似乎是導致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

《水滸傳》中高俅是東京街頭的一個破落戶,專門給人幫閒,每日去處無非是三瓦兩舍,後來因為蹴鞠踢的好,因此結識了還未登基的宋徽宗,在宋徽宗登基後,直接提拔其為太尉。

《水滸傳》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可以用來了解歷史,卻不能當作史料來考證歷史,歷史上的高俅跟水滸中高俅的文學形象雖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依然有一定的偏差。

歷史上的高俅並非街頭混混,而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書童,後來因為蹴鞠接觸到了宋徽宗,高俅的發跡跟蹴鞠有著必然的聯絡,在這一點上,施耐庵的在作品中呈現的高俅形象有頗多的一致性。

當然,高俅後來能夠飛黃騰達絕對不止是踢球,高俅最大的能耐其實是“排兵佈陣”,打仗不說厲害不厲害,首先是把陣勢拿出來,高俅的主要工作是管理禁軍,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高俅曾經組織領導軍隊爭標賽,其競爭場景非常奢靡、華麗,“四彩舟橫列,諸軍百戲,像棹刀、大旗、神鬼、獅豹、蠻牌及雜劇等,並列兩船為樂部”。

也就是說,軍體表演,軍隊儀仗隊這塊,高俅是十分在行的,宋徽宗也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對於當時的宋廷而言,最大的威脅就是來自於北方遼、金等政權的軍事壓迫。

或許正是高俅將軍隊包裝成一支很能打的隊伍,給宋徽宗造成了假象,使得宋徽宗最終下定了聯金滅遼的決心,當時的遼國已經屬於癌症晚期了,與金國兩面夾擊擊敗遼東並非難事。

結果是滅遼並非難事,只不過遼國在被兩線夾擊的情況下,依然擊潰大宋軍隊,不得不請求金國的幫助才完成軍事行動,代價也是十分慘淡的,金國乾脆把大宋都城東京給端了,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就此滅亡。

從太尉的官職來看宋代崇文抑武

當然,我上面所說的高俅的“排兵佈陣”給宋徽宗造成宋軍強大的假象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去佐證,從破壞力上來說,高俅並沒有這麼大的本事。

太尉在宋代是個多大的官呢?在秦朝建立大一統的中央政權時,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員體系,其中太尉位列三公,掌管軍事,實際上秦朝從未設過太尉,軍事權力大多數掌握在皇帝手中。

太尉發展到宋代時期,看起來位高權重,是武將的最高職務,但是在整個宋朝的官員體系中,並非最前排的職務。

宋代高官除了宰相以及監察官員外,即使是在軍事系統當中,武官出身的太尉也不是說算的,北宋時期對兵權採取一分為二的措施,樞密院擁有掉兵權,而三衙有統兵權,三衙是指互不統屬的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高俅就是三司之中殿前司的軍事長官。

樞密院實際上是比三衙更有軍權的,在水滸中,童貫和蔡京等人地位其實都在高俅之上,高俅在他們眼裡,還是有點不夠級別的。

北宋末年的著名大奸臣是蔡京、王黼(fu)、蔡攸、童貫、楊戩、梁師成被合稱為“宣和六賊”。

高俅也是作惡多端,但是並未列位其中,說明武官混到官階的頭上了,想要混到六賊裡都不夠級別,由此可見,宋代崇文抑武有多嚴重。

然而我們更應該看到一點,那就是高俅雖然是奸臣,雖然是武官,但是他也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書童,因為高俅不止會舞槍弄棒,也很擅長抄抄寫寫,所以蘇軾將其推薦給了小王都太尉王晉卿,這才使得高俅能夠接觸到還未即位的端王,也就是說給蘇軾當書童為高俅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基礎。

宋太祖趙匡胤勸勉武將讀書,提升武官素質

崇文抑武並非壞事,提升軍隊的作戰能力,沒有點文化水平是不行的,從高俅的情況來看,儘管他有過書童的經歷,卻並非是真正的讀書人,這樣的人最後都能當到武官之首,可見宋代對武將素質的培養並不重視。

當然北宋末年的情況並不能代表整個北宋時期的狀況,實際上北宋初期對於提升武將素質還是很看重的。

安史之亂後一直到五代時期,一直都是武人治國,軍閥割據,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致力於改變“宋初諸將, 率奮自草野, 出身戎行, 雖盜賊無賴亦廁其間, 與屠狗販繒者何以異哉”的狀況,希望武人能夠讀書,提升自己的素養。

據《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一》載宋太祖曾經說過:朕欲武臣盡讀書以通治道,何如?

據《元城語錄》所載劉安世語說, “(太祖)極好讀書, 每夜於寢殿中看歷代史, 或至夜分。”

宋太祖本身就是一個愛好讀書的人,也深知武將讀書的好處,不僅以身示範來讓武將讀書,深知還動用了法律的武器來倒逼武將讀書,宋太祖趙匡胤為了讓武將讀書,參與到政治當中來是操碎了心,在具體措施中,為了讓武人能夠讀書,甚至規定不準武將委託吏人判案寫文書。

乾德三年( 965) ,宋太祖詔令: “諸州長史,今後或有須藉人代判者,許於幕職內擇公幹者充,不得更任代判。”

在這樣的情況下,武將想要當官,必須提升自己的文化。

在趙匡胤的引導下,以及宋朝社會風氣的改變,宋代武將的文化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宋代出現很多文武雙全的將軍,其實最有名的當屬辛棄疾,不僅仗打得厲害,還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詩詞,很多人都以詞人、文學家來標註辛棄疾,其實辛棄疾的愛好是文學創作,真正的職業是抗金名將,辛棄疾21歲的時候就拉起兩千多人的隊伍抗金,最牛叉的一次率領50多人從敵營中將叛將擒回。

我們所熟知的抗金名將岳飛能夠寫出《滿江紅》這樣的詩詞,說明岳飛也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前面已經說到宋代掌管兵權的是樞密院,樞密院儘管是軍事機構,長官卻大多是文官出身,而岳飛後來擔任樞密副使,可以看出岳飛作為一名武將也是擁有極高的文化基礎的。

為提升武官素質,宋代開設武舉,選拔有文化軍官

宋代朝廷為了選拔武官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完善了隋唐以來的武舉,唐朝時期的武舉主要是以武藝選拔人才,宋代時期的武舉僅僅保留了騎射兩項科目,並且降低了考生的標準,最大的變化是添置了“策對”科目,策對的內容包括如《武經七書》 (包括《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黃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韜》、《唐李問對》)

在重文輕武的主導思想影響下,武藝高強是武舉的基礎考核,真正能夠決定去留的是在策對中的表現。也就是說,文化程度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連參加後續比武的資格都沒有。

天聖八年( 1030) ,宋仁宗“親試武舉十二人,先閱其騎射而試之,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

從宋仁宗天聖八年( 1030) 到宋度宗鹹淳十年( 1274) , 240 餘年中共開武舉77 科。兩宋年間共錄取的武舉人多大兩千五百多人,為宋代軍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

除了完善武舉,宋代也很注重對武官的文化培養,一方面是為學子開設武學科目,另一方面是在軍營中開辦講習班,提升軍官和士兵的知識素養。

在武官的選拔和升遷時,也優先選拔有文化的官員,比如紹興年間,吏部尚書張燾奉詔推薦修武郎、兩浙西路兵馬都監武鉅可充將帥,宋高宗首先考慮的是文化水平,宋高宗先問: “鉅知書否?”湯思退道: “鉅議論過人,深達文義。”宋高宗說: “武臣知書方曉民事。”

即使是軍官中以恩蔭提拔的武將也要經過考試,尤其是文化方面的考試。從宋代官員的文化情況來看,宋代高階將領大多都是有一定文化的,而大部分沒有文化的,只能擔任中下級的官員。

高俅雖然不是什麼武舉人,能夠迅速在宋代崛起成為太尉,一方面是在西北立有軍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早年作為蘇軾家的書童,是有一定文化基礎的。

參考文獻:

顧宏義 《宋初武臣子弟應舉入仕論略》,河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2 年第5 期

程民生《盔甲裹詩書: 宋代將士文化水平考察》,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鄧小南《談宋初之“欲武臣讀書”與“用讀書人”》 史學月刊 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