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下九流:唯一被寫入正史的叫花子,天子賞他黃馬褂,萬人自發送葬

古代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人們按照職業和地位將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也就是“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三教”指的是釋、道、儒。而“九流”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員外六流商,七燒八當九莊田;

中九流: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風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幫,五剃頭六吹手,七戲八丐九賣糖;

乞丐,屬於下九流的最末端。從古至今,不論在哪個朝代都有乞丐的存在,這些乞丐往往被人瞧不起,他們被生活所逼,沒有別的出路,迫不得已沿街乞討。古代乞丐人數眾多,古代封建統治者為了方便統治,將乞丐的管理制度化,將其合法的認為是一種職業。公元1838年,武訓出生在山東冠縣柳林鎮武莊,由於父母早亡,他走上了乞討之路。

武訓每每路過私塾武訓都渴望進入學堂學習,然而由於生活壓力一直求學不得。到了14歲,武訓開始為其他人家打工賺錢,然而卻經常遭到僱主家的欺負,甚至在武訓做完三年工後拿出一本偽造的賬本騙武訓,說他這三年已經把自己的工錢都花完了,武訓不服,卻遭到了毒打,甚至被蓋上了“訛人”的帽子。

經此事後,武訓意識到,過去受盡欺辱,都是因為不識字,而現在周圍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如果不讀書,就永沒有出頭之日,於是遂產生了興辦義學的念頭。一個一無所有的乞丐,不圖名、不為利,胸懷大志,興辦義學,雖精神可嘉,可難度卻可想而知。20歲那年,武訓開始了其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積累資金,方式有三:乞討、街頭雜耍、打短工。

武訓破衣爛衫,蓬頭垢面,四處乞討,山東,河南、河北和江蘇等地都有他的足跡。若是討得衣物或較好的吃食,武訓就會想辦法賣掉。為了儘快籌錢,他到處出賣自己的勞力,苦活累活都搶著幹,過著牛馬般的生活,他把所有的錢都攢起來,自己只吃粗劣、發黴的食物和菜根等。

他有時還像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到各處的廟會集市上耍把戲,以領取賞錢,甚至還會趴在地上給孩子當馬騎,表揚錐刺身、刀破頭、吃毛蟲蛇蠍、吞石頭瓦礫等各種危險性的節目。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郵差,揀收破爛,扎棉花,紡線等。29歲那年,武訓用多年的積蓄,買了45畝便宜的低窪鹽鹼地作為義學的產業,隨後繼續出門乞討。

38歲那年,山東遭遇大旱,餓死了很多人,武訓又用自己積攢的錢買了四十擔高粱賑濟百姓。到了49歲那年,武訓靠多年的乞討,已經有兩百三十畝學田,三千八百餘吊錢,按照當時的水平,武訓已經是個富豪了。這時他覺得興辦義學的時機已經成熟,便正式著手建立義學。武訓到各地購買磚瓦木料,親自押送,每天早起晚睡,和工人們一起搬磚打水,事事親力親為。

兩年後,武訓終於在楊柳鎮東門外建起了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學校建成之後,武訓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楊樹芳做學董,主持義塾,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即招生50多人,不收學費。同時,為了讓窮苦孩子們可以來上私塾,他又親自去孩子家裡,跪求他們的父母。

公元1890年(光緒十六年),武訓興建了第二所義學。公元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依靠行乞,武訓興辦了第三所義學。武訓一心一意辦學,為避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辦家產,不曾在自己身上花過一文錢,一直以乞討為生。不過到其晚年,聲名遠播,大家對他十分尊敬和歡迎。不管他走到什麼地方,大家都以請他到家裡吃飯為榮。

山東巡撫張耀德得知武訓的義舉後,下令免徵義學的稅務和徭役,並賜名武訓,同時奏請光緒帝授武訓“樂善好施”的匾額,賞賜黃馬褂。1896年4月23日武訓離世,享年58歲。據《清史稿》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發喪之時,附近各村民眾自發送殯者達萬人,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師生們哭聲震天。

教育能否普及興盛是一件關乎國運的大事,武訓辦學的實質是讓學堂的大門向所有人敞開,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轉向平民教育的偉大嘗試。儘管他是個文盲加乞丐,卻做出一番讓人驚歎的作為,他為理想艱苦跋涉了一生,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仁者愛人”的傳統。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