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銀行家》影評

《銀行家》這部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上個世紀50年代,底層黑人BernardGarrett和富二代JoeMorris在美國嚴重的種族歧視背景下,如何逆流而上實現自己的商業夢想,以及為了抗爭歧視幾近失去萬貫家財的故事。

是的,這並不是一個講述善惡終有報的爽片,在影片的最後,主角Bernard為了堅持自己心中的原則與正義,拒絕了議員所提出的交易,在法庭上疾呼黑人也應擁有的平等與權利,為此他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與自己的合夥人JoeMorris入獄3年,並失去了名下的177套物業。

影片一開始,伯納德拿出自己的小筆記本給父親看,面對著兒子如此聰敏好學,表現出過人的天資,父親表達的不是欣賞和鼓勵,而是恐懼和認命。

首先是恐懼,他一邊翻著小筆記本,一邊緊鎖著眉頭說:“如果白人知道你偷看他們做生意,他們會怎麼對你?我見過很多人因為更小的事丟了命,你知道看著年輕男孩被吊死在樹上的感受嗎?別以為最近沒發生過這件事,它就不會再重演。”

然後,他勸兒子要認命:“你生錯了顏色,兒子,黑人不能用這種方式賺錢。”面對父親如此悲觀的看法,很慶幸小小的伯納德沒有放棄,他堅定選擇了離開德州,去一個更自由的地方找尋自己的路。

看到此處,我莫名地感同身受,雖然我不是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黑人,但是作為女性,我多少也能感覺到同樣的環境壓迫,從小就會有意無意的接受著各種性別決定論的影響,身邊的人們從語言到行動,無論有意無意,總是會告訴你女孩應該做什麼,而女孩不能做什麼,總而言之,先是用恐懼嚇你,然後用認命幫你做選擇,大家都會說,這是為你好,破壞這個規則只會吃虧。

說到種族歧視,這已經是個老話題了。影片中的喬爾說過:“僅僅是知道這一點,就足以展露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確實是這樣。在美國有過販賣黑奴的歷史,那些黑奴曾經遭受過白人奴隸主的虐待和摧殘。

即使在林肯釋出《解放黑奴宣言》之後,沒有了奴隸,可是多數黑人仍然只能從事低下的為人所看不起的工作。白人的優越感,使得他們天生就看不起這些出身卑微的黑人。不僅在美國,印度的種姓制度,希特勒的純種雅利安人的理論,都反映出了人性的黑暗。

在咱們這裡,雖然沒有對膚色的歧視,但是那種文化歧視和地域歧視,不也是無處不在嗎?

說到根源,我的看法是人們天生的一種品格,即以“我”為標準看待世界看待他人。凡是和“我”不一樣的膚色、體貌、性格、行為都會有一種隱隱的不適,推而廣之,由此逐步發展為對他人對其他種族的歧視和對抗。由個體的歧視發展為社會的歧視。

影片中,那位房產經紀人巴克也因為顧客視他為“狡猾的愛爾蘭人”感到些許的自卑,而伯納德也因為妻子尤妮亞可以冒充清潔工而自己絕對不能而遭到妻子的指責:“我是個女人,對嗎?你這番話,跟一個白人告訴你,身為黑人不要介意尊嚴遭到踐踏有什麼分別?”

可見,人們在靈魂深處都有著這種歧視他人的觀念存在。這種觀念的消除,有待於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理性地完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五彩繽紛,各具形態。

在人類社會中,儘管膚色各異,生活環境不同,但互相之間都是有意識有思想的生物,都是一個鼻子兩隻眼的人。誰也不能自詡比他人高尚優越。在上帝面前,人類都是他老人家的子民。一旦發生災變,能登上諾亞方舟的,未必就是白人,更未必就是商界精英和政界領袖。

最後的結局,伯納德雖然失去了自己大部分資產,但贏得了最寶貴的尊嚴。他不是衝動魯莽的少年,而是胸懷大志的革命家。他從一個商人跨階層到政治領袖,他改變了法律,改善了黑人在投資領域的限制和所受到的歧視,這個大格局的胸懷抱負和犧牲精神也在真正意義上讓他完成了自己身份最完美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