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71歲張藝謀第23部電影爆紅:一直拓寬自身邊界的人,才是真牛逼!

5月4日當天,電影《懸崖之上》票房破億,

累計已達4。8億

在之前的點映中,貓眼評分已達到了9。1分。觀眾好評如潮,

更被網友們評為“年度最佳諜戰大片”。

這是張藝謀的第23部長片,也是他第一次拍諜戰片。

事實上,他一直在創造各種“第一”,已經上映的《一秒鐘》是他第一次給電影寫“情書”,還沒上映的《堅如磐石》則是他第一次拍警匪片。

3年創作了3部電影,這位71歲導演旺盛的創作力非比尋常。

正如許知遠在《十三邀》對張藝謀的人物側寫裡寫道:

四十多年來,沒人像他一樣,即使在高度受限的環境下,仍做出如此廣泛的嘗試。

深以為然。

23部影片的背後,藏著張藝謀對人生邊界的拓寬與探索。

《菜根譚》有言: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

難得來世間一遭,就要發光發熱,激發無限潛能。

人生不設限,不斷拓寬邊界,每一天、每一年,都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01。

聰明的人,不給自己設限

人,一輩子有四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出生、工作、婚姻,如果以上三次機會都沒有了。

還有唯一的機會,就是靠自己。

仔細盤點張藝謀生命中的幾個重要節點,幾乎每一次改寫命運的機會,他都牢牢把握住了。

出生於1950年的張藝謀,家境殷實,父輩有三人畢業於黃埔軍校。所以直到小學畢業,他過得無憂無慮。

不料,上了初中後,因為出身問題,張藝謀成了“被欺負的物件”。

逆境中,人的成長往往也是最快的

,張藝謀也不例外。他每天練習畫畫和寫字,希望能成為“有用”的人。

多年後,張藝謀回憶說:

“因為太害怕被拋棄,所以沒日沒夜地練習,進步非常快。”

他努力寫標語、畫人物像,靠這項技能,終於找到了存在感,擁有了在夾縫中生存的空間。

畢業後,張藝謀徹底遠離了城市,被分配到陝西乾縣農村插隊。

舒服都是留給死人的。年輕時,有太多難走的路,但那卻是向上的路,咬牙一直走下去,明天的你就會和今天不一樣。

所以,

張藝謀再次選擇面對谷底、迎接挑戰。

進村第一天,張藝謀就開始忙活,給全村每一家的木門上都畫了宣傳畫,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讚揚。

事實證明,張藝謀的做法是正確的。

他憑藉自己的技能,不但展現了自己的才華,也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3年後,張藝謀終於迎來了人生的轉機:因他才華出眾,又擅長打籃球,便被特招進了陝西咸陽市棉紡八廠,成了一位工人。

在這裡,張藝謀有機會系統地學習繪畫的相關知識。

後來,因為這一技能,張藝謀被調到了設計部。初次接觸相機,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它。

為了學習攝影構圖與技術,他想方設法買書、借書。為鞏固理論知識,他堅持每天下班抄書,一抄就是3年。

他說過:

我相信一句話,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要學攝影,我感覺需要做些理論學習……我抄了三年,抄了幾十萬字,似乎就懂了一些。

紮實的基本功為他帶來了不少機會,漸漸地,張藝謀成了廠裡的攝影名人。

就是這樣一個人,真實、無奈,不認命、不設限,掙扎撲爬。

活生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生活、堅定發光。他的光,終將改寫命運、贏得圓滿。

像小野在《改變力》中寫道:

請不要自我設限,真正好的人生態度,是現在就做,不等、不靠、不懶惰。

只有打破舊現實中的桎梏,才能看到新思路的光明。人生,其實就是不斷跟過去告別,不斷開拓自我的過程。

所以,沒有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全力以赴過,請先別設限。

02。

生命的意義在於開拓,而非固守

如果說,上山下鄉、工廠做工,張藝謀最好的青春卻趕上了最壞的年代。那麼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他的人生終於迎來了巔峰時刻。

眾所周知,張藝謀28歲考入北影,34歲擔任攝影師。36歲參演第一部電影,資歷與天賦並不算高。

但這也恰恰印證了吳軍說的一句話:

最後的贏家,不是一開始跑得快的人,而是為數不多堅持跑下來的人。

也許人生起點比別人低,也許運氣也沒那麼好,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比別人更能吃苦、更有耐心折騰、更不懼失敗。

死磕到底的人,命運和老天都怕。

1986年,導演吳天明籌備拍攝電影《老井》。本來,張藝謀是以攝影師的身份被借調來掌鏡的。不過選角後,吳天明都不滿意。

最後,決定由張藝謀出演男主角。而他抓住機會,提出拍攝完後,他想自己做導演。

領導同意後,張藝謀二話沒說就搬到農村體驗生活去了。

在太行山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裡,他剃了頭、露出脊背、穿上了大腰褲。與當地鄉親同吃同住、一起勞動……

為了影片中不到一分鐘的一個鏡頭,他實實在在地背了兩個月的石板。

我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就像一場夢。電影陪伴我們長大,夢陪伴我們一生。

所以,為了圓這個電影夢,他努力紮根、開疆擴土。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

“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

於是,有人安於現狀,早早認命,被現實摁到地上摩擦;有人拼命努力,上演絕地反擊,實現階層跨越。

就電影來說,30餘年間張藝謀執導作品23部,不光高產,質量也頗高,很多作品均在國內外有分量的電影節上提名或獲獎。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等影片,再到後來的《歸來》、《一秒鐘》……從不停止嘗試,是張藝謀一直的風格。

在歌舞劇方面,張藝謀還曾執導義大利著名歌劇《圖蘭朵》,推出的《印象》系列,至今廣受好評。

對他來說,看似跨界,

藝術形式各有不同,但追求極致沒有界限。

在自傳體影像回憶錄《張藝謀的作業》中,有一段關於命運的理解,他這樣說:

我不知道“命運”是什麼,也許是人生中某個時機的契合,那是許許多多掙扎和徒勞中一個最意外的結果,無法設計和捕捉。

所以說,

生命的意義在於開拓而非固守。

在這一過程中,他找到自己內在生命的源動力,用天分與技能支撐起理想與雄心,不斷創作、不斷進步。

[圖片5]

03。

只有不斷拓展自我邊界,才能看到更大世界

接到執導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任務時,張藝謀已經56歲了。

他人在橫店,心在北京。當時《滿城盡帶黃金甲》正在開拍,可他時刻想著開幕式的創意。

從策劃到落地的整整兩年間,共計開了2000多個討論會。

整個創作過程中,需要指揮、調動2萬名演職人員,開幕式4個多小時,每一秒鐘每一個動作都讓全世界70億人看在眼裡。

如果出現任何紕漏,後果不堪設想。

那時,“祖國利益高於一切”便是他們團隊的行動方針。

張藝謀也時刻提醒著自己:

開幕式不是他一個人的創作,每個想法都要反覆斟酌。

“朝令夕改”也是常有的事,這樣變來變去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可為了追求整體效果、為了達到完美,他們只能反覆推敲!

在紀錄片《張藝謀的2008》中,眼睜睜看著他從興奮到疲憊到焦躁,整個人也是肉眼可見的憔悴消瘦。

張藝謀說:

“一生可以拍很多部電影,但一生只有這一次奧運會。”

直到奧運聖火被點燃的那一刻,他懸了兩年多的心才終於落下。

這次完美無瑕的盛會做到了讓13億甲方滿意,而張藝謀也被國人尊崇為“國師”。

[圖片6]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很快,關於他和他的電影的爭議也越來越多!

《三槍拍案驚奇》《長城》等影片,觀眾一直不買賬。

有人批評他靠“自我揭短”來討好外國評委、也有人吐槽他的電影太過意識流,根本看不下去。直至今日,這樣的聲音也一直存在。

針對這些,媒體人山野這樣理解:這就是張藝謀呈現的“中國人對活著的信仰”,他的強大之處,在於他作品裡的中國人是堅韌的。

在歷史洪流中,我們生而渺小,卻又生生不息。

為此,張藝謀一直保持持續、充沛的創作力。每天步行鍛鍊5公里,即使在拍戲時也是如此。同時不斷看劇本、見演員、拍電影,讓身心都處在一個忙碌的狀態。

除了即將上映的3部影片外,張藝謀第一次嘗試拍攝的電視劇《主角》也在打磨之中。

“最好的養生方式不是惜命,而是折騰。”

此話用來形容現在的張藝謀再恰當不過了。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他也說:

我希望不要固步自封,把自己標籤化、型別化。

跟著時代走,不斷去嘗試新的電影型別,才能“青春永駐”。

他還說,我永遠不會擔心會失去我的發動機。

他還說,不要以好壞成敗來論英雄……

他還說,初心就是創作!

04。

暢銷書《反脆弱》中說:

脆弱的事物喜歡一成不變的安寧環境,而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

驗證是否活著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

就像張藝謀形容自己是發動機一樣,真正的強者,總是喜歡變化、總在拓展邊界。

人生短短數載,如果止步不前,你永遠不知道,可以活得有多精彩。

突破舒適區去拓展自我邊界一定會“疼”,但終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探索未知去完善自我一定會“難”,但終會讓我們看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