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中規中矩的《愛宕機2》拖垮的不是Netflix,而是我們的科幻夢

《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二季上線了,人們乘興而來卻又敗興而歸,各方紛紛藉此唱衰Netflix。U1S1,頂級IP續寫的壓力固然不容小覷,但真正致使口碑崩盤的緣由絕不僅僅在此,若Netflix無法找出問題的癥結,很難說第三季不會重蹈覆轍。那麼,#你如何評價愛宕機2#?歡迎評論區發表觀點。

‘’

作者|左砭

《愛宕機2》上線了,短短一週,口碑直線下跌,評論哀鴻一片。

據爛番茄評分顯示,觀眾喜愛指數從第一季的91%下降到第二季的47%,可謂是斷崖式下跌;在國內,豆瓣評分不僅日低一日,差評更是擢髮難數。

得益於Netflix進軍動漫的戰略佈局,《愛宕機》系列同《馬男波傑克》《進擊的巨人》等作品一樣,都是流媒體平臺打通動畫市場,收割不同群體的一步棋。

但遺憾的是,《愛宕機2》顯然沒有達到第一季的預期與聲望。

有人對比了兩季製作,把原因歸結於時間因素,認為兩年產出的「快銷品合集」與十年磨一劍的「精耕細作」不可同日而語。

此種揣測並非無源之水,但《愛宕機2》之口碑崩盤,絕不是時間決定論,而是綜合作用效應。

「出道即巔峰」與「續寫神話」的尷尬

回望兩年前,《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一季橫空出世,拉開了科幻+短劇的新大門。這部18集體量的鴻篇鉅製,集結了當時全球範圍內各個國家最頂級的動畫製作人和工作室,例如歐美的Blur Studio和Passion Animation Studios,日韓的Red Dog Culture House。

這部聚集全球頂尖人才創制而成的動畫短劇的確沒有讓人失望。從動輒亂真的真人CG到架構簡單卻極富思辨性的主題,每一集都有其獨特的亮點。即便是最簡單的2D動畫,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點睛之筆。

然珠玉在前的直接後果是,人們會不自覺地陷入「心理擺效應」。對《愛宕機》第一季的喜愛程度越高,其呈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因此,一旦《愛宕機2》出現任何一個缺口,都會招致口碑的崩盤。在這樣的背景下,《愛宕機2》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但必須承認的是,不論外界的因素如何幹擾,作品本身的缺憾才是真正的導火索。相較於第一季,《愛宕機》第二季的八集作品的確有幾分相形見絀。

之一,內容深度不見長。

從內容上看,《愛宕機》第一季十八集作品整體圍繞「愛」、「死亡」和「機器人」三種元素,借用三種元素作符號,透過簡短的故事情節傳遞符號背後的指示意義,這樣的架構符合皮爾斯「符號三元論」,也使得第一季作品雖然劇集短促,但總能給人意味深長之感。這樣的創作方式,頗似於文學作品中的「白描」。

第二季八集作品依舊沿襲「符號三元論」的整體架構,但美中不足的是符號內容的象徵性缺乏深度。

例如開局之篇《智慧客服》,人與人工智慧的矛盾的確是科幻永恆的主題,但《智慧客服》所傳達的思辨性已是老生常談,再加上劇情設定按部就班,作為第二季的排頭兵,《智慧客服》顯然不足以吸引人。

又如第三集《突擊小隊》。「永生」是一個十分值得挖掘的題材,從古至今,人類對於「永生」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止,這種探索之下包含著人類的貪嗔痴念,包含著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征服與角逐。但遺憾的是,作品沒有深刻挖掘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僅僅將關注點停留在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贖,多少有幾分遺憾。

整體而言,《愛宕機2》的8集作品沒能發揮科幻題材的思辨性與鮮活感,而是拘泥於「愛」、「死亡」和「機器人」三種元素的組合,雖然極富前瞻性,卻少了生活本身的質感,這種內容的單薄難以承接宏大的敘事主題,因而給了觀眾「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的觀後反應。

之二,題材型別多有重複。

第二季的八集短劇依據話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科技、鬼怪和生命。

科技:《智慧客服》《生命艙》《冰海之鯨》——

上文提到的《智慧客服》探討了人與人工智慧的利用與反利用,而《生命艙》透過飛行員講述了人類與機器人的對抗關係,《冰海之鯨》則以塞奇和弗萊徹的兄弟故事探討了普通人和電子人的相互關係。

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機器人,抑或是電子人,表達的始終是人類如何與科技辯證相處的問題,且不說八集劇集中出現三次同類型劇集,單是科技話題本身就已然是科幻老梗,不具備新意。

鬼怪:《高草叢》《聖誕禮物》——

相比科技類話題,怪力亂神之說似乎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高草叢》的設定與文森佐·納塔利的《高草叢中》極為類似,但比起後者,《高草叢》在驚悚之外更有一種隱喻,這樣的設定很符合《愛宕機》短劇的架構;《聖誕禮物》中的二次反轉或許是全集中最符合中國觀眾喜好的設定,顛覆了人們對於聖誕老人的想象。

或許得益於鬼怪故事,雖然兩部作品同屬一種型別,但好在各有側重,各有千秋。

生命:《突擊小隊》《沙漠中的斯諾》《溺水的巨人》——

這三部作品中,兩部有關永生,一部講述死亡,都是與人類本身息息相關的題材。其中,令人尤為驚豔的便是《溺水的巨人》,用獨白敘事,三言兩語、簡簡單單,但卻同時兼顧了有哲學的思辨和文學的隱喻,令人意味深長。

由此可以看出,相較於第一季18集體量所滿足的千人千面之感,第二季8集作品題材的重複率很高,劇集縮水和題材的高度重合直接導致觀眾看起來總覺得差強人意,沒有達到想要的爽感,而這也正是第二季口碑下跌的另一重要原因。

一部《愛宕機》不足以唱衰Netflix,但卻可以粉碎科幻藝術

有人說,《愛宕機2》跌下神壇,亦是Netflix跌下神壇的開始。

筆者認為,大可不必如此唱衰。

1號曾經在「1號風向」欄目探討了Netflix開拓日漫的雄心與壯志(《1號風向 | 技術流視角!感受一下Netflix的日漫野心》和《1號風向 | 單挑迪士尼,Netflix也有個「動漫夢」》)。事實上,同日漫一樣,《愛宕機》系列亦是Netflix在「科幻動漫+短劇」層面的試水,成功是錦上添花,失敗也不足以撼動Netflix作為流媒體平臺的巨頭地位。

雖然必須承認,不同於迪士尼等傳統電影巨頭具備強大的IP運營能力,Netflix不論在電影IP還是動漫IP的續寫上都略顯尷尬,從《紙牌屋》到《黑鏡》到《毒梟》再到如今的《愛宕機》。

但從Netflix的佈局來看,《愛宕機》系列至多是Netflix整盤棋局中的一條支線,雖然《愛宕機2》口碑崩盤,連帶拖垮了這一IP,但這並不意味著Netflix著急推出第二季作品是一步昏招。相反,如果第一季是試水之作,那麼第二季顯然是試錯之舉。它暴露了只是Netflix作為流媒體「致力於產品開發,侷促於長線運營」的巨大短板。

其實相比人們對於Netflix的憂慮,《愛宕機2》所暴露的問題反而更令人心憂:人們的擁躉與置喙能否換來藝術的突破?

被譽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科幻作家韓松曾經說到,「科幻是一面鏡子。科幻的寫法,用的是一種疏離化、陌生化的技巧,是一種更有想象力、前瞻性的框架,看似荒誕不經,實則更為真實。用科幻來寫現實,有時會製造強烈的反差,促人反思。」

筆者想,

所謂鏡子,其實代表的是一種折射。只是面對這面鏡子,我們打量的並不是科技,而是人類自己、最真實的自己,而在面對這樣一面鏡子的時候,我們至少應該給予基本的真誠並做好剖析的準備。

但反觀人們寄予厚望的《愛宕機2》,無疑與這樣的初衷背道而馳,人們載興而來卻又敗興而歸。不僅僅是因為作品內容的缺陷,最重要的是,《愛宕機》系列更像是一種收割注意力資源的商品,在藝術作品的皮囊之下,商業才是最真實的本原。

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

1號結語

一直以來,動畫和科幻都不算主流領域,但如今,它們都在不斷拓寬自身的邊界。

或許我們應該由此懷抱一種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二者都能成為主流的藝術形式,也應該懷有這樣的信心,藝術或許可以突破商業的束縛。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參考文獻:

[1] 《愛宕機2》全網嘲的背後,IP運營負分的Netflix | “官”方推薦

[2] “愛宕機”:Netflix精準投餵以及資本運作的勝利

[3] 《愛宕機》第二季正式上線,尺度更大卻整體拉跨?

[4] 1號風向 | 單挑迪士尼,Netflix也有個「動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