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孩子不聽話,父母該不該“棍棒”教育?堅持原則還是可以滴

孩子不聽話,到底該不該打呢?

每次看到這樣的問題,內心都慌得一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老人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時候不聽話的孩子,沒少被父母教育。甚至很多人直言:不捱打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

只是現在的父母,他們更崇尚科學育兒,總覺得打罵孩子不靠譜,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所以孩子犯錯,更多的是批評,或者是懲罰。至於打罵,已經逐漸淡出歷史的舞臺。

當然,父母有不同的話說:

贊成派:

自古以來,都有“不打不成器”的說法,可見打罵孩子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育兒方式。尤其是叛逆期的男孩子,除了跟父母對著幹之外,還會做一些無底線和原則的事情,就應該好好打一頓,讓他們長長記性。

反對派:

小時候被打的場面,直到現在想起來,還是有些瑟瑟發抖。作為新時代的父母,真的不贊成打罵孩子,給予他們身體和心靈的傷害實在太大。孩子內心對父母除了害怕、恐懼,再無其他。

打罵孩子的初衷,無非是覺得他們犯了嚴重的錯誤,希望他們能有所改正。出發點是好的,可打罵的方式並不好,反而容易適得其反,讓孩子更加叛逆。打孩子不是萬能的,就算他們最初“屈打成招”,後來也會叛逆張揚。

單從教育層面來說,對於嚴重性的錯誤,還是可以棍棒教育的。原則性錯誤屢教不改:騙人、偷東西、以強欺弱等等,都是可以嚴肅教育的。說的再多,孩子也可能聽不進去,同樣的錯誤還會繼續。

最好的辦法,就是狠狠的“揍”一頓,讓孩子知道這是原則性問題,是父母的底線。小錯誤可以批評,甚至忽略不計;但是大錯誤不行,必須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

當然,關於打孩子也是有原則的。不提倡父母打罵孩子,但對於觸及底線的錯誤,還是可以特事特論。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

可以打孩子,但要注意方式和分寸,切勿加深親子間的矛盾。

打罵孩子的原則,一定要謹記

1、就事論事

只針對孩子嚴重的錯誤進行教育,也就是所謂的“就事論事”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要翻舊賬。而且非必要的情況,不要打孩子,這也是基本的原則。要學會區分孩子的不小心和故意,切勿直接給他們貼標籤。

2、不當眾打孩子

哪怕做了錯事,也請父母堅持“不當眾打罵”,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很多父母光想著教育孩子,卻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當著眾人面去教育,會讓孩子特別窘迫,甚至有些難過,面子和自尊碎了一地。

3、不能以“打”為先

說真的,孩子知道自己犯錯後,內心多少都會有些害怕,因為他不知道父母會如何懲罰自己。僅憑這一點,就說明孩子還有改正的餘地,父母沒必要事事都打罵他們。很多時候,打罵的次數多了,反而沒有那麼管用。

送給父母的溫馨小建議:

打孩子可以,但一定要注意方式,父母不能肆意妄為。要知道,打不是目的,認識錯誤和改正才是目的。

若是孩子出現以下反應,父母趕緊收手,說明打罵已經出現逆反心理。

①用盡全力去反抗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當他們用盡全力去反抗的時候,說明孩子的心態已經發生變化。這一刻,他站在了父母的對立面,一定要及時停手,不然會把孩子逼向更遠的地方。

②目光呆滯且一言不發

對於父母的打罵,孩子沒有任何反應,整個人看起來特別呆滯,這也是不好的訊號。當孩子默默承受這些傷害時,說明他內心已經無所謂,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對父母也毫無親情和依賴可言。

能用平和的方式教育孩子,還是希望父母可以收起憤怒的情緒,以平和的語氣和態度跟孩子對話。當父母情緒平和時,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減少親子間的戰爭。平和的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好,有助於他們養成好的性格。

寫在最後:

相較於其他方式來說,打罵孩子的效果最為明顯,誰不怕被打呢?只是,這種方式會把孩子推向更遠的地方,並不能達到家長想要的效果。偶爾一兩次原則錯誤,還是可以選擇棍棒教育,不過次數不能多,而且不能下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