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馬未都:遠離你身邊格局小、吃相醜的“窮人”,此“窮”非彼“窮”

馬未都說吃相難看的人,是格局太小。並列舉自己的保姆,說她即使不窮,也總是有偷蒜拿蔥的毛病。末了,馬未都提醒她不要這樣,不過保姆當面答應,背後仍舊我行我素。因此馬未都不得不慨嘆,吃相這種事,一旦因生活環境而定型,改變起來往往很難。

一個人格局的大小,跟他日常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俗話說,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是區分一個人格局的基本因素,且從古至今概莫能外。人是需要生存的,而生存的本質其實保證有一定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既是物質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兩者相輔相成。

物質上的安全感,諸如食物、錢財、衣服等等生活必需品,這是保證一個人和一個家庭活下去的根本。對有些人而言,這些必需品能夠滿足自己,而有的人卻長時間的捉襟見肘。典型的諸如吃不飽飯,或者從來沒有穿過一件好的衣服。更不要說,有的人長期生活在相對貧困的家庭,對於錢財更是沒有直觀的概念。

正是因為環境的不一般,才導致一個人的習慣乃至格局出現變化。雖說物質上的東西不是一成不變的,然而當物質的匱乏期過於持久,就會深入人心,讓他們從物質上的不安全,轉化成為心理上的不安全。

曾經,一個知識分子經歷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動盪歲月。待到其後來回城和兒女住在一起後,子女們發現父親每次吃飯,掉到外面的飯都會撿起來吃掉,甚至別人掉出來的飯,他也會撿起來吃掉。

兒女們看不慣這樣的做法,然而父親卻再也難以改正了。導致這種因素的,正是因為經歷了物質上的不安全,最終讓他的心理不再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最終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為人處事,而在相同環境下塑造出來的一批人,更是讓他們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思維。

比如每天去超市搶購折價商品的人,永遠是大爺和大媽。不僅僅因為他們有時間,還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物質匱乏,只有不斷囤積,才能滿足內心的安全感。所以,環境才是塑造格局的真正原因。環境什麼樣,你自己的心理格局就會變成什麼樣。一旦塑造形成,即便後面的環境因素變了,改變起來的難度也是很大的。

貧窮和富裕,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格局。不過有的人窮能獨善其身,有的人富卻張牙舞爪的現象也比比皆是。於是另一個問題也就出現了,不是說物質是保證一個人格局的關鍵嗎?為何有的人富裕了,吃相還如此難看呢?這其實就跟教育有莫大的關係了。

教育一方面擴充人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人的視野,更為關鍵的是,教育可以告訴一個人為人處世的道理。物質上的充盈與否,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它不能教育人,而且多數時候還會扭曲人性。而教育的作用,就在於告訴人們,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面對這個世界,該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去看待。

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即便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了,內心也永遠是暴發戶心態,飛揚跋扈的性格會處處表露出來。可一旦接受過教育,明白一些世間運作的規律,很多人的內心便會心生敬畏。即便生活上相對困頓的人,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也能明白並且去貫徹自己的人生態度。

因為他知道,世間的運作不會一成不變,所謂物質上的充盈與否,最後都是心理上的感知與反饋。如果學會了用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這一點,那麼便不再會糾結很多事情了。

昔日孟母三遷,就是在用身體力行的方式,告訴孩子做人的道理。而孟母的這般作為,事實上就是教育。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那些吃相不好看的人,其實和貧富的關係並不是很大,貧富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這一點,但根本性的基底還是教育。

有良好教育的人,即便貧窮也能做到不卑不亢;而教育沒有心底紮根的人,哪怕富可敵國,有時候做出來的事情也令人不齒。

因此,物質上的貧富,有的時候只能當成偶發因素,而精神層面的貧富,才是主導事件走向的根源。格局一旦形成,不會輕易發生變化。但若想要改變,也並非不可能。

因為人的心理狀態,也隨時處在填充和放空的狀態。在量變面前,只要加入有效的“度量衡”——教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去扭轉人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本性。昔日呂蒙都可透過刻苦的努力,讓別人對自己刮目相看。而假以時日,無論是誰,都能將一個人的格局一點點推移到正確的軌道上。

世界本身就是在不斷變化的,格局也會跟著發生變化。只不過在改變某些根深蒂固的習慣的時候,需要下定決心去做一些事情。所以,這也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

生活中,遠離那些吃相不好看的人,本質上和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道理一樣。對這些人來說,改變不會朝夕之間完成,而過度的靠近他們,不但會影響自己的三觀,有時候他們難看的吃相,還會誤傷到自己。所以,只有當他們做出真正切實改變的時候,態度從本質上有所變化,才能是和他們相處的真正時刻。

生活無時不刻在塑造和影響人的格局,不被生活的表象左右,要深入生活的內在,才能明白很多新的道理。格局說到底,就是生活在人身上的倒影。它是什麼樣的,取決於你生活的狀態、教育以及是否有改變的決心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