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海的盡頭是草原》你可能根本看不到,有些話我必須講出來

想看,但這排片真的會拴Q!

我這裡根本沒

有排片!

開啟社交軟體,搜尋《海的盡頭是草原》不難發現上述的抱怨。

想安安靜靜看部電影,卻發現排片少得可憐,不是大中午就是大晚上。

有人說,是因為《海的盡頭是草原》的題材不受年輕觀眾歡迎,也有人說,《海的盡頭是草原》不如商業片來得更有衝擊力。

所以,人們更願意花大價錢看泡沫喜劇,花大把時間去看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很少能靜下心來欣賞一部關於少數民族的慢節奏佳作。

看完少得可憐的排片,再看這些評論,很是心塞。

觀眾到底是怎麼了?為何審美越來越侷限?

《海的盡頭是草原》你可以選擇不看

或者你根本看不到

,但有些話我必須要講出來。

01 電影的盡頭不是撈金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靠噱頭逐利,讓本該需要觀眾去欣賞的電影,變成了一種走馬觀花式的娛樂消遣。

其目的只有一個——撈金。

但是,電影的盡頭是撈金嗎?是唯利的嗎?

顯然,不是。

電影是講故事的藝術,講好故事的同時,也別忘了“藝術”。

什麼才是好電影?

好的電影就是用影像呈現

出那些

無法用語言與文字表述的情感。

簡單來說:

獨屬於銀幕的情感,就是好電影。

《海的盡頭是草原》何嘗不是用鏡頭表達了生活中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獨特情感?

影片用三層視角講故事,每一層都充滿了無私與大愛。

第一層視角:媽媽的回憶。

高齡臥床的媽媽,即便記憶混亂也放不下對女兒的牽掛,這是刻在骨子裡的母愛。

導演並未過分渲染母愛,卻讓觀眾在這簡單的獨白之中,感受到母愛的巨大力量。

第二層視角:

哥哥的尋親。

寧願放棄治療也不忘踏上尋親之路,一是為妹妹尋根,二是為媽媽圓夢,三是為自己救贖。

這是親情的體現,也是互相治癒。

第三層視角:牧民們的回憶。

由牧民的回憶串聯起了後半段的故事,在這裡是偉大的善良。

三年自然災害下,草原上物資匱乏,但草原父母還是爭著搶著領養了南方的孤兒們。

並秉持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宗旨,將這些孤兒們視為己出,並從未在他們面前提起“孤兒”二字。

包括杜思珩,來到內蒙後額吉把最珍貴的奶豆腐給她,把金銀首飾給她,把全部的愛給了她。

包容她的任性,原諒她的逃跑,保護她的周全,一句“永遠不會拋棄”成了一生履行的承諾。

不是自己的孩子,卻視為己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卻選擇原諒,額吉與阿爸用行動詮釋了草原般遼闊的胸襟。

沒有過多的渲染,卻觸達內心深處,沒有強行催淚,卻不自覺淚兩行,句句不提愛卻處處都是愛,這就是《海的盡頭是草原》的魅力,也是好電影的魅力。

能講好故事,能處理好感情,能拍出超越言語描繪的大愛,能讓觀眾產生共情,這就是好電影。

電影的盡頭不是逐利,而是用心講好故事,在文化交流和激盪的潮流中綻放異彩。

短短兩個小時,《海的盡頭是草原》讓年輕人看到了先輩傳承的善良,它值得被更多觀眾看到。

同時,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不該被淹沒。

02 一群人的努力,一代人的回憶

《海的盡頭是草原》像一首詩歌,徐徐展開娓娓道來,即便沒有波瀾壯闊起起伏伏的劇情仍讓人心碎心醉,但又溫暖且治癒。

因為有草原父母的愛,養育了“三千孤兒”,因為一群人的無私,才有了一代人的溫暖。

看完電影很是感動,被草原父母的善良感動,被哥哥的執著感動,被草原的包容所感動。

然而,這份感動不僅僅停留在銀幕上。

老孔的姑娘要

星星,老孔不敢摘月亮,我的根深深地紮在了草原上。

內蒙古人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謝草原人民。

我父母對我的恩愛,超越一切。

這是“三千孤兒”原型的內心話,這麼多年過去了,正是因為這群草原父母的努力與無私,才讓三千孤兒有了溫暖的家。

《海的盡頭是草原》用近乎紀錄片的影像形式,呈現了草原文化和精神氣質,用最真摯的情感講述了一代人的無私,成全一代人幸福的美好。

同樣的,在這背後也有一群人在努力著,觀眾才有機會看到這無私的大愛。

這群人,正是主創團隊。

為了演出草原母親,馬蘇親身體驗草原生活,學手工、做奶豆腐、撿牛糞、點爐子,完全把自己放在角色中。

最難的是語言,剛去草原時一點蒙語都聽不懂,為了學蒙語,她把所有臺詞寫在本子上,再用漢字標註下來,然後每天瘋狂練習,就連做夢都在說。

正是這份努力,馬蘇不僅把詞學會了還吃透了,也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

同樣努力的還有王鏘,為了貼近草原孩子,他不僅提前一個多月訓練騎馬,還會每天在拍攝現場騎馬找感覺。

因為有這樣一群演員與幕後團隊的努力,《海的盡頭是草原》才獲得好口碑與高評分。

當然,這背後還有默默付出的導演。

64歲的爾冬升,為了找到滿意的景色,每天上山下山致膝蓋積水走不了路,但他仍要親力親為進行實地走訪。

他明知道

拍商業大片可以

賣錢

但他偏偏選擇拍一部偏文藝的電影

明知道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受眾小,但還是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精力去籌備拍攝。

為了什麼?

是為了讓電影迴歸到最本真的狀態,讓情感回到最初的樣子,讓有意義的故事被更多觀眾看到。

作為觀眾,不該寒了製片人與導演的心。

03 我們都該為草原、為電影貢獻一份力量

歷年來,少數民族的電影一直沒人關注,即便是《十八洞村》、《遠去的牧歌》、《岡仁波齊》、《阿拉姜色》、《氣球》這些優秀作品也少有水花。

可是,按欣賞性、藝術性、意義性,這些作品真的不配一個關注和一個高票房嗎?

《海的盡頭是草原》再次用實力證明,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值得被關注,更值得細品。

我們不該帶有偏見,更不該固持己見。

我很喜歡電影中的一個鏡頭,年邁的薩仁娜抱著遠道而來的杜思瀚,沒有對白卻勝過千言萬語。

在那一瞬間,彷彿跨過了六十載。

是緣分,讓他們相遇,也是緣分,讓他們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釋懷。

《海的盡頭是草原》你可能根本看不到,有些話我必須講出來

令人淚目的是,扮演薩仁娜的老人是當地居民

是一個純素人

,在瞭解角色的經歷後不自主流下眼淚

這就是真正的母親,真正的額吉

《海的盡頭是草原》你可能根本看不到,有些話我必須講出來

這是共情的力量,也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

還是那一句話,電影的盡頭不是唯利,而是講好故事,講好能令人共情的故事。

《海的盡頭是草原》你可能根本看不到,有些話我必須講出來

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不被關注,不是作品本身的問題,而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觀眾已無法靜下心來欣賞。

但,是否可以停止唱衰,放下偏見?

《海的盡頭是草原》傳遞著人間真情與人間大愛,爾冬升用心賦予電影最真摯的情感,以及最純粹的藝術。

這樣用心打造的作品,值得被看到,就像無私奉獻的草原人們,值得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