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看展時傻傻分不清楚?撞臉青銅器大盤點

【辨別方法】 角無柱,且兩端皆為尖尾。 斝有柱,但沒有尖尾和流。

【辨別方法】 鼎和鬲最根本的區別是鼎的三足為實心,而鬲的三足空心。而且鼎可以明顯分為腹與足兩部分,鬲的腹與足不易分開,足壁與器壁相連,足壁也就是器底。 甗下部為鬲,煮水;上部為甑(zèng),甑底部有孔,叫“箅(bì)”,用於蒸煮食物。

【辨別方法】 簋到了春秋時演變成盨和簠。它們的上部都有蓋,都為長方形,不同的是盨為圓角,簠是方角,作用和簋一樣,都是裝飯粥的食器。 敦的外形如一隻圓球,總體看上去像一個西瓜,故而被稱為“西瓜敦”,也用於裝飯粥。

【辨別方法】 觶: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觚: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

【辨別方法】 觥大多是動物或神獸的形象,與獸形尊很像,但蓋子不同,觥的蓋子包含了獸頭和背,倒酒時,酒從獸的頸部流出,獸形尊的酒則從背部流出。

【辨別方法】 罍的特點:1。器蓋與器身之間有頸,頸部長寬都小於器身,但合於器蓋;2。器身肩部有半環形耳,耳上多穿套銅製圓環。 彝的特點:彝器蓋直接套合在器身之上,器蓋與器身的長寬相同,兩者之間沒有收縮的器頸,也沒有半環形的耳。

第七組 【辨別方法】 卣的特點:口小腹大,有蓋和提樑。 盉的特點: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線。 除此以外,古代還有兩種常用器物:匜,盥器,形如瓢,與盤合用,用匜倒水,以盤承接;瓿,青銅或陶製,用以盛酒或水,亦用於盛醬。

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冶煉技術並不是出現在中國,但中國的青銅器製作水平之高、造型之多元、藝術成就之大,讓它在世界青銅器大家庭裡享有了極高的聲譽,相對於其他文明古國的青銅器,未必出於藍,但終於勝於藍。

這個成就和青銅器在先秦,尤其是商周時期的用途相關。眾多的青銅器不僅被用於喝酒、吃肉,還被用於祭祀或顯示軍威、王權。正是由於稀有的青銅器通吃俗人、官人、軍人、神仙,自然成為萬般寵愛的重器,甚至成就了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

在燦若星河的青銅器中,酒器就是星河中最耀眼的月亮。據統計,在殷墟婦好墓中一共出土了210件青銅器,其中酒器約佔74%,不知道這位女將軍生前是否也豪飲,但說明商代會以酒器數量來象徵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而商人嗜酒之風,被認為是商代衰亡的禍端。

喝酒誤國的事情咱們暫且不表,但能有那麼多酒,說明商代農業生產力不錯,以至於有大量的餘糧可以用來釀酒。酒多了,酒器自然也就多了,這些酒器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看完下面這臺戲就知道了。

爵、角、斝,端起來喝,爽,但酒器不穩,灑了可惜,怎麼辦?好辦,有觥啊;

觥,案上一擺,穩如泰山,但儲酒量不大,怎麼辦?好辦,有尊、有罍啊;

尊、罍很大,還有蓋子防止揮發,夠喝好幾天了,但太重,拿起來不方便,怎麼辦?好辦,有卣啊;

卣有提樑,提起來輕鬆多了,隨時可以滿上,但這樣太容易喝高了,怎麼辦?好辦,有盉啊;

盉可以調和酒味,說白了就是摻水,酒量瞬間驚煞眾人……

看到了嗎?為了能夠放開肚皮灌酒以及取悅神靈,商人挖空心思研發了各種功能的酒器,並用各種造型、紋樣及銘文顯示著所謂的“禮制”。

不過,商人喝酒喝得爽了,但如此繁複的酒器、食器,卻給後來人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尤其是今天,很多人走進博物館,連器物的名字都無法叫出來——天哪,一大堆的生僻字、專用字,為這些器物起名字的宋代金石學家們也太不講究使用者體驗了!

切莫驚慌。現在就先來認識一下這些器物的名字,把最常撞臉的傢伙先搞清楚。

文並圖/楊學濤(畢業於北大中文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