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食品級”化妝品真的可以吃嗎?

近些年來,坊間出現了“食品級”化妝品的說法,商家宣稱這類化妝品原料都是“無新增”“純天然”的,更安全有效。一些商家打出“食品級”的招牌,是為了替代“純天然”“無新增”等早已被禁用的違法違規宣傳,標榜產品的安全性和高質量。

相信很多人都力挺過“食品級”化妝品,甚至不少品牌也宣稱“純天然”“可食用”,這讓許多消費者認為這類化妝品抹在面板上肯定更安全,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純天然/可食用只是商家的噱頭

據網上資料顯示,美妝與美食這兩個品類之間的淵源由來已久,英文裡有一個專用詞彙叫“Foodmetic”,指的就是那些以食物為靈感的化妝品和護膚品。這一概念最早起源於韓國市場,當時韓國品牌SkinFood、W。Lab等品牌打出了在護膚品中加入食品的概念,比如雞蛋麵膜、大米麵膜,在當時受到不少消費者追捧。此後不少國家的品牌都做過類似的嘗試,比如日本一度風靡到中國的酒糟面膜、紅豆麵膜、豆腐面霜等等,馥蕾詩的黃糖唇膏、紅茶麵膜等等。

記者發現,拋開這類食品原料帶來的實際效果不談,從營銷角度,將食材與美妝掛鉤確實有好處。

因為雞蛋、豆腐、大米這類食品在人們心中原本就是健康、安全的形象,在人們對品牌還沒有強烈認同時,透過與食物掛鉤,能強化消費者對於產品效果的認知——比如當品牌在某款面膜的包裝和營銷中強調“雞蛋”的概念,消費者便自然地會將剝殼雞蛋的光滑表面和化妝品聯絡起來。

其實,商家鼓吹的“食品級”化妝品並非真得吃進肚子裡,而是商家為了強調產品的安全性而製造的營銷噱頭。普通的化妝品被商家貼上“可食用”的標籤後,不僅價格上漲,而且銷量大增。

根據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化妝品的定義是指以塗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施用於面板、毛髮、指甲、口唇等人體表面,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食品經口進入並由消化系統消化和吸收,在使用方法、作用機理等方面都與作為化工產品的化妝品完全不同,因此,許多人認為“食品級”化妝品這個說法並不成立。

因此,大多化妝品含有新增劑等化學成分,是不可以食用的。“可食用”化妝品這一概念純屬商家宣傳的一種噱頭,是為了宣傳效果而使用的市場語言。

市民在購買化妝產品時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此類商品的宣傳所迷惑。據專家介紹,化妝品中的一些原材料確實可以食用,但是在製作成化妝品的過程中,都會用到新增劑等化工原料。這些化工產品是不能食用的,僅因產品中有可食用的成分就標榜化妝品可食用,屬於以偏概全。消費者如果上當受騙,可以向消費者協會進行投訴,也可以向監管部門舉報。

可食用化妝品真的存在嗎?

近年來,為了迎合消費者對健康綠色的需求,一些商家推出了“食品級”化妝品,如可食用果凍口紅、食品級兒童防曬霜等等,並稱此類化妝品安全有機、無副作用,是“可以吃”的化妝品。那麼,這些“食品級”化妝品真的安全到可食用嗎?

為了凸顯商品安全無新增,“食品級”是一些化妝品品牌在宣傳中常會提及的概念。但事實上,按照藥監局規定,安全的化妝品並不代表可食用,添加了食品級原料的化妝品也不能稱自己為“食用級”。

2021年10月8日,國家藥監局正式釋出《兒童化妝品監督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顯示,兒童化妝品需有專門標識,並不得標註“食品級”“可食用”等詞語或圖案。該規定是中國首個兒童化妝品釋出的監管規定,除標籤要求外,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10月18日,國家藥監局又釋出文章《“食品級”化妝品是對消費者的誤導》,進一步強調,不存在食品級的化妝品,化妝品的安全性與是否可食用並無關係。

根據《化妝品安全技術規範》,一些可食用或者在食品中廣泛存在的物質被收錄為化妝品禁用原料,禁止新增在化妝品中,比如:魔芋、維生素K-1等。如果商家想在化妝品裡新增未收錄在《化妝品已使用原料目錄》的原料,還需對其面板刺激性、面板致敏性、光毒性、光敏性等進行毒理學評估,經全面評估認為安全的,並經國家藥監局化妝品新原料註冊或者備案後,方可作為化妝品原料使用。

對此問題,一些專業人士也表示,食品就是食品,化妝品就是化妝品,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化妝品和護膚品屬於不同行業,二者使用部位不同,吸收成分不同,所使用原料及產品生產指標的要求、禁限用要求、執行標準、檢驗標準等各不相同。

化妝品是指以塗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施用於面板、毛髮、指甲、口唇等人體表面,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而食品的使用方式是經口攝入,並透過消化系統各個器官的協調合作來完成消化和吸收,與化妝品的使用方法、作用部位、作用機理均不相同。

因此,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早在2010年釋出的《化妝品命名指南》裡就已規定“純天然”為虛假性詞意,不得在化妝品名稱中使用。結合現行《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對標籤標註內容提出的禁止性要求來看,化妝品標籤中“純天然”宣稱也屬於違法違規宣稱。

“純天然”被明令禁止,這才有了商家自創的“食品級”化妝品的營銷噱頭。不法商家投機取巧,大打法律的擦邊球,暗示消費者“能吃進嘴裡的,用在身上更沒問題”,目的只是讓產品身價上漲,銷量增加。

據有關專家介紹,不止“食品級”化妝品是偽概念,就連無化學成分新增的純天然化妝品也並不存在。在化妝品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化妝品的性狀穩定,商家多少會新增水、乳化劑、增稠劑、防腐劑等化學新增劑。即使是那些添加了食品的化妝品,主要成分依然是化學原料,並不具備可食用的條件。

除了“食品級”“純天然”,化妝品中典型的違法違規宣稱還有“特效”“頂級”等絕對化詞語、“再生”“抗疲勞”等誇大性詞語,以及“抗菌”“脫敏”等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一定醫療作用和效果的詞語。

據瞭解,在國家藥監局連續兩年開展的化妝品“線上淨網線下清源”專項行動中,化妝品非法新增禁用原料等嚴重違法行為屬於重點打擊物件。專項行動期間,各地藥品監管部門會同公安機關重拳出擊,查處了一批化妝品重大典型案件,搗毀生產經營窩點55個,抓獲犯罪嫌疑人200餘人,涉案總金額超過20億元。

事實上,從前兩年起,針對化妝品宣傳亂象,多地市場監管部門已釋出消費提示,稱不存在“食品級化妝品”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如何判斷化妝品的安全性?業內專家介紹,公眾可以透過國家藥監局釋出的化妝品監管APP來查詢產品資訊、瞭解化妝品知識、投訴舉報。

特別提醒,消費者使用化妝品發生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用可疑化妝品,並立即清理面板上的殘留物。如果感覺身體不適,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接受治療。就診時帶上可疑的化妝品及外包裝,以便做斑貼試驗等輔助檢查,同時配合醫生上報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