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燕王噲禪讓王位,究竟是過於理想還是被逼無奈?

在春秋戰國五百年的時間長河裡,要說燕國是存在感最低的強國,估計沒有多少人反對。

首先,燕國的開國國君名為昭公,是西周首任國王周武王的兒子,身份尊貴。

但由於燕國遠離中原地區,所以我們在春秋相關的史料記載裡,只能看到燕國經常被北方遊牧民族欺負。

到了戰國時期,燕國強大了,遊牧民族欺負不了他了,又換成被齊國欺負。

或許是清楚自己的戲份太少,想刷刷存在感,所以在公元前318年,燕國國王噲整了個大活:他準備把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

國王或皇帝禪讓臣子,在此後的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次,比如漢獻帝禪讓給曹丕,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

但無一例外,這些都是權臣勢力太大,皇帝不得已屈服。

而在燕王噲禪讓子之這件事上,卻似乎不是這樣。

按照史書的說法,就是燕王噲腦袋被子之一夥人騙了,於是傻呵呵地將王位禪讓給子之。

可是很顯然,如果沒有外力威脅,燕王噲再怎麼蠢,也不至於做出這種事。

拿弱勢君主與權臣的例子套也不合適,因為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燕王噲是個傀儡國王;更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子之是個有能力取而代之的權臣。

實際上,在“燕王噲與子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個問題上,史學界並沒有一個主流觀點,都是各說各話。

我個人根據史料拼湊,得出一些想法,且算一家之言。

在燕王噲禪位之前,發生過一場戰爭,那就是燕、趙、魏、韓四國聯手攻打秦國,結果大敗而回。

我在前面說過,由於地理原因,所以燕國一直被齊國欺負,此次大敗而回之後,燕王噲立刻找到了齊國大臣蘇代,進行了一番交談。

燕王噲問蘇代,齊宣王(當時的齊國君主)這人怎麼樣啊?蘇代說不怎麼樣,他當不了霸主,因為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

燕王噲聽過之後若有所思,然後在國內一些人的勸說下,先是重用子之,後來乾脆直接禪位。

蘇代這個人名氣不大,但他有個非常著名的弟弟叫蘇秦,就是曾經佩戴六國相印的那位。

當時的蘇秦真可謂風光八面,關東六國的國王幾乎都成為了他的鐵粉,所以蘇代憑藉弟弟的威望,也獲得了齊宣王的重用。

所以當蘇代說齊宣王不信任大臣的時候,燕王噲立刻理解為,這是蘇代在提條件,只要自己信任並重用某位大臣,他就願意在齊宣王面前為燕國說情。

畢竟此時的燕國剛經歷一場大敗,實在是頂不住齊國的大軍。

那麼,蘇代所說的“那位大臣”究竟是誰呢?按照燕王噲的理解,應該是子之,因為蘇代跟子之有交情,而蘇代的弟弟蘇秦與子之是兒女親家。

換言之,燕王噲當時的想法,恐怕不僅是希望蘇代幫燕國求情,更希望蘇秦能看在與子之的姻親關係上,也幫燕國求情。

可是在重用了子之之後,又有一位子之的黨羽對燕王噲說,您應該效法先賢,將王位讓給子之。

按說,在聽到這番話之後,一個國王顯然應該勃然大怒:王位也是你們這些臣子所能覬覦的?把這人拉出去砍了!

但燕王噲並沒有憤怒,因為說這話的人名叫鹿毛壽,屬於縱橫家。

在當時,縱橫家們非常喜歡宣揚禪讓學說,也不止對燕王噲說過,還對魏惠王說過,希望他可以將王位讓給惠施。

後來,更有縱橫家對秦孝公說,您應該將君位讓給商鞅。

最神奇的是,魏惠王和秦孝公聽過之後也沒有發火,反而非常贊同地搞起了禪讓,只不過惠施和商鞅都選擇了拒絕。

惠施和商鞅的身份也差不多,都是幫國君搞改革的人。而國君禪讓給改革者,這屬於一場“政治秀”:你禪讓,然後臣子拒絕,表示君臣互信。

這樣一來,臣子才敢放手去改革,如果有人敢阻撓改革,這些改革派們兩眼一橫:國君為了改革,連君位都願意讓給我,你算個什麼東西,居然敢來阻撓改革?

所以單看鹿毛壽的說法,其實也沒多大問題,就是想讓燕王噲搞一場“政治秀”,表達一下準備重用子之的決心,君臣相得。

而燕王噲見識過縱橫家的這些玩法,再加上面對齊國的威脅,所以也不準備拒絕,於是放話要求禪位給子之。

但問題就在於:當燕王噲當眾提出禪位之後,子之居然沒有拒絕,反而坦然接受!

這就尷尬了。

看著得意洋洋的子之,燕王噲肯定是一肚子火沒地方發:這個王位你也敢接?你就不怕有今天沒明天嗎?

然而神奇的是,在與子之談過話之後,燕王噲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個現實:王位給你,我不要啦!

這一段就是我最看不懂的地方,子之究竟說了什麼,才能夠讓一個政治生物徹底放棄權力呢?

說齊國威脅?用處不大,因為燕王噲連王位都沒有了,齊國愛威脅不威脅,關他什麼事?

拿蘇代和蘇秦來說事?也沒啥用,燕王噲之所以有求於蘇家兄弟,也是因為齊國威脅啊。

所以關於這一段,我也只能提供一點猜測,那就是子之給燕王噲畫了一個餅。

我翻遍所有史料,都沒有提及子之的家人,後來子之被殺的時候,給他安插的罪名是叛國,按說要滅族才對,可最後也看到子之被滅族的說法。

所以我個人認為,子之有可能是獨身一人在燕國做官,不是沒帶家人前往燕國,而是根本就沒有家人。

所以子之給燕王噲畫的餅或許就是:你讓我當幾年燕王,咱們渡過這個難關之後,我再把王位還給你,反正我沒有繼承人,你不用擔心我鳩佔鵲巢。

如果真是這樣,倒也不是不行。畢竟他齊國王族也是透過“田氏代齊”的方式成為國王的,對於子之這樣的人應該會有點認同感。

此外再加上蘇氏兄弟從中斡旋,燕國說不定可以獲得幾年寶貴的喘息之機,躲過齊國的討伐。

你還別說,這招真的奏效,子之在燕國當了三年燕王,齊國那邊一點動靜都沒有。

再次宣告,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僅供參考。

就在子之執政三年之後,燕王噲的太子平,聯合了一位名叫市被的將軍,準備聯手造反推翻子之。

子之實力較強,把太子平打得節節敗退,這時候齊宣王出面,宣佈齊軍可以幫太子平奪回王位。

太子平接受了齊軍的幫助,卻在戰爭中被殺,齊軍隨後攻破燕國,抓捕並處死了子之和燕王噲。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很多人說,這是由於太子平看不慣子之這個亂臣賊子,所以才選擇鋌而走險。

我並不贊同這個說法,如果太子平看不慣子之,就該在他剛繼位的時候動手。

這時候再動手,子之已經當了三年國王,好歹有一些勢力了,再發動叛亂豈不是太晚了?

更重要的是,齊宣王還沒死呢,就在旁邊看著。

如果這時候燕國爆發內戰,齊宣王肯定會趁機而入,誰的面子都不好使。

後面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要不是國際勢力干涉,齊宣王肯定就把燕國囫圇吞下肚了,根本不會留給燕昭王。

也就是說,燕國內亂、齊國得利,但凡有點腦子的人,都能看清這個利害關係,太子平沒理由看不清啊。

所以相對靠譜的說法就是,子之成為國王之後,搞了很多令舊貴族不爽的改革,於是舊貴族們強迫太子平領銜出面,和子之打內戰。

這種說法有一個旁證,那就是將軍市被的相關記載非常詭異。

內戰期間,市被堅決站在太子平一邊,幫著他打子之;後來齊國介入之後,市被立刻接受了子之的任命,跟著鹿毛壽一起抗擊齊軍。

換言之,市被根本就不是太子平的人,他是舊貴族推出來協助太子平的人,眼見太子平投靠了齊國,市被當然不會跟著走,因為市被的基本盤在燕國,而不在齊國。

這也說明一點,別看子之和舊貴族的內戰打得熱火朝天,但遇到外敵的時候,他們卻很團結,只是由於齊軍勢大而戰敗。

總地來說,燕王噲禪讓子之,其中有合理的地方,也有離奇的地方,更有疑惑難解的地方,但唯獨沒有傻白甜的地方。

當外來因素過於強大的時候,執政者做出任何看似不合理的地方,都一定是有理由,甚至是有苦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