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皇帝不滿刺客被抓住,竟主動要求不再調查,最後這個案子不了了之!

北宋仁宗時期,皇宮大內上演了一幕

宮廷驚變

,當時的皇帝宋仁宗趙禎

差點在自己的寢宮被殺。

皇宮素來戒備森嚴,這些刺客為何能

長驅直入

殺手究竟是什麼人?

宮中出了這麼大事,我們可以想象,皇帝對刺殺自己的這種事情

毫不留情。

刺客被抓住了之後,當然是活不了。當天晚上負責宮廷警衛和侍衛的將領

一個個肯定也是吃不了兜著走。

可這個案件奇怪的是,

宋仁宗

本人對這

樁刺王殺駕案

一點也不熱心,甚至他主動提出不再調查了,最後這宗刺王殺駕案居然不了了之,這又是為什麼呢?透過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宋史·后妃傳》

歐陽修

《歸田錄》

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這樁案件的來龍去脈。

宋仁宗慶曆八年,

也就是公元1048年的

閏正月十八日深夜

,正在

坤寧宮

休息的宋仁宗突然被一陣慘叫聲驚醒了,他翻身坐起,就想出去看看怎麼回事,身邊的

曹皇后

卻緊緊抱住他,不讓他出去。仁宗一看,左右的

宮女和宦官

都是神色驚慌。皇后曹氏正在命令宮女和宦官們將門鎖好,大家嚴陣以待,

保護皇帝的安全。宋仁宗

就問,這是怎麼回事?外面有什麼動靜?旁邊的宦官

何承用

就回答說是宮裡再

責罰犯錯

的小宮女,打得狠了些,

曹皇后

一聽就火了,說賊人已經衝到前面的殿裡殺人了,外面的情形萬分緊急,你這個時候還在撒謊,

你要矇騙皇上嗎?

這時候仁宗才知道,外面有人正拿著兇器到處找自己。

曹皇后說這幫人在

皇宮內行兇

,他們一時還沒有找到皇帝的住處,現在大家要做好防備,她已經派人去召

王守忠帶兵進攻護駕

了。外面的這幫賊人好像對宮裡的路很熟悉,挨個宮殿尋找皇帝的所在地。

宋仁宗

急的坐立不安,倒是

曹皇后

非常鎮定。曹皇后是誰呢?她叫

曹娥

。是將門之後,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

開國功臣曹彬,伯父曹偉曹燦

,都是守衛邊疆的名將。曹皇后是見過大場面的,面對這種突發的事件,她沒有絲毫的慌亂,指揮若定。曹皇后命令道:

“天黑了,我們沒辦法看清楚誰是誰,誰出去抵抗敵人,我就給他剪掉一縷頭髮。天亮之後我們檢查頭髮,凡是剪有標記的,皇帝會以護駕有功重賞你們。”

在曹皇后的激勵之下,坤寧宮的宮女和宦官們在危急關頭竟然爆發出巨大的力量。不抵抗,必死無疑,抵抗,等到援軍到了,既能保住性命,還能立功,不如拼死一戰。一開啟門才發現,其實外面這夥人並不多,也就四個人。面對面一交手才發現,這幾個賊人他們都認識。

原來在殿門口行兇的人竟然是皇帝在崇政殿的貼身侍從——顏秀、郭逵、王勝和孫利。

歐陽修《歸田錄》

記載了這些衛士作亂的經過,宮廷警衛森嚴,夜間所有的宮門都是關閉的,任何人不允許出入。

顏秀

這四個人早有準備,他們架著殿裡救火的

長梯上房

,從屋頂上爬過去,跳進了後宮,找

仁宗皇帝

,而且不久就到了仁宗皇帝所在的

坤寧宮

。就在宦官和宮女們與四個刺客一片混戰的時候,

宋仁宗

妃子張美人

突然出現在宋仁宗面前。心愛的妃子冒著生命危險前來護駕,令宋仁宗意外而感動,而

大批禁衛軍

的到來也迅速扭轉了危險的局面。

這時候外面的戰況發生了變化,大批的

禁衛軍

終於趕到了現場,負責大內守衛的

統領王守忠

,率領禁衛軍向四人逼近,但是場面太過混亂,一時無法形成包圍,禁軍

侍衛王中

正連發數箭,當場射死

顏秀、郭逵、孫利。王勝

一看勢頭不好,趁亂逃跑了。禁軍侍衛搜查了一夜,也沒有找到

王勝。

宋仁宗給主管宮內守衛的

楊懷敏

下令,一定要徹底搜查,

找到王勝,不要殺死,要留活口,要審訊,搞清楚他們到底要幹什麼。

第二天,皇城司的禁軍展開大規模的搜查,他們在宮城裡展開地毯式的搜尋,可是搜查了兩天,沒有發現王勝的蹤跡,仁宗再次下令繼續搜尋,

務必找到王勝。

三天之後,楊懷敏率領衛士終於在

宮城的北樓裡

找到了王勝,

他三天沒有挪窩,

已經是奄奄一息了。但這個楊懷敏很奇怪,他一見到王勝就揮手讓衛士們一擁而上,

將王勝亂刃分屍。這下子企圖刺殺皇帝的四個人全部被殺死,皇帝想問什麼也問不出來了。

皇帝被刺殺這麼大的事,

肯定要追究責任

,追究誰的責任,

那就看怎麼看待這件事情了。

如果認為這是個

偶然的突發的意外事件,

那就是小事,

把這四個人及其家族成員處死就行了。

可是如果認為這是一個

蓄謀已久的政變

,那就是大事,必須追查到底,把幕後的黑手揪出來,否則類似的事情還可能會發生。

第二天早朝時大臣們已經知道宮內發生了

侍衛反逆

的事。對如何處理這件事,大臣們的意見就分為兩派,

副宰相參知政事丁度認為這是一件大事

,針對皇帝的刺殺關係到政權的安危,是國家絕對不能容忍的,必須查明這個事件背後的指使人,

查清與這次行刺行為所有有關的人。

所以他堅持讓皇帝把這個案件交給御史臺,

讓外朝官來審理。

與之相反,主管全國軍政的樞密使夏竦,認為這是一個偶然的事件,

不用大張旗鼓的去調查

,派出

御史和宦官

在皇宮內調查就行了。最好不要把事情擴大,不能牽連無辜的人,

免得皇宮不得安寧。

兩個人

一個是要揭,一個是要蓋;

一個是要將

宮廷秘案大白於天下

,一個是

唯恐後宮隱私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根據司馬光

《涑水記聞》

的記載,

丁度和夏竦

兩個人從天明早朝爭論到吃飯時間,相當於從凌晨5點一直爭論到早上八九點,

爭論持續了三四個鐘頭

,雙方都是擺事實講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仁宗皇帝同意了夏竦的觀點,就在宮內調查好了,不把事情擴大化處理。

宋仁宗為什麼要低調處理呢?

首先這和宋仁宗的性格有關係。

宋仁宗趙禎

《宋史·本紀》

評價他說:

天性仁恕,用刑忠厚。

而宋仁宗也就是民間傳說

狸貓換太子

中的那位太子。顏秀等人在宮內殺人這件事雖然性質惡劣,

但宋仁宗也不願深究。

其次,顏秀等四人是宋仁宗的

貼身侍衛,是心腹隨從,他們謀逆,企圖殺害皇帝。

宋仁宗應該

感到非常意外

,而且這件事情發生在宮內,皇帝可能不願意讓朝中的大臣們

過多的瞭解宮內的事情,

說到底還是皇帝的家醜不願意外揚。最後,夏竦確實說到了皇帝的心理,夏竦不主張外廷臣子參與調查的理由是:

這四個人是宮內的侍衛,如果審訊擴大,更多的侍衛可能會被傳喚審訊,造成侍衛的恐慌不安,人心不穩,宮城的守衛可能會因此而出現問題。

雖然此案不想擴大化,但是也要查個清楚,怎麼查呢?

讓外臣進宮調查。

仁宗皇帝派侍御史宋禧入宮審理這種案件,宋禧查了半天,

根本查不出來誰是這樁案件的幕後人物。

顏秀等四個人已經死了,人死了,什麼都查不出來了。宋禧只能訊問其他的值班衛士和宮內的宦官宮女,

把這個案件的經過基本上搞清楚,這樣審訊就結束了。

審訊結束後,皇上派出宦官傳話:

宋禧起草結案報告遞交給皇帝,同時不準洩露有關本案的任何資訊。

顏秀四個人雖然死了,但是宮廷的守衛顯然是出了問題,這四個人是仁宗皇帝的

親從官

,是從

禁軍中挑選出來的親兵,隸屬於皇城司,而皇城司正是負責宮城守衛的機構。

現在既然親從官謀反,第一責任人就是

皇城司的領導。

皇城司的領導是誰呢?是勾當皇城司,

建寧軍留後楊景宗。

不過皇城司管轄宮殿的守衛工作,

實行雙重領導。

在宮裡還有入內都知司,共同掌管著皇城司的事務。

入內都知、副都知共同負責宮廷守衛。

當時入內的副都知只有兩位,

一個叫鄧保吉,一個叫楊懷敏。

這幾個人顯然負有領導責任,他們掌管的皇城司下屬的親從官到宮廷殺人作亂,

領導難辭其咎。

謀反案既然無從查起,那就查這幾位負有領導責任的官員,

他們的失職失察之罪是顯而易見的。

於是御史臺的御史們就要求

處罰楊景宗等負責宮廷護衛和兵器管理的五個官員。

這時候仁宗皇帝再一次展現出來他的

寬厚本色

,他下了一道詔書,

赦免楊景宗等人的犯罪。

皇帝的意思是說,這些人長年守衛宮城,也沒有什麼差錯。

顏秀等人作亂是個偶然的意外事件,和這五個人沒有關係。

這下外朝的御史們不幹了,這麼嚴重的事情,

不處理幾個官員怎麼能行?

於是,御史臺的長官御史中丞魚周詢帶領御史們上來一道表章,

請求嚴懲楊景宗等人。

他們認為這幾個人負責宮城的守衛,保衛著皇帝的人身安全,手下的侍衛竟然動手在宮殿裡殺人放火。事後的審理竟然不知道這些人要幹什麼。

四個人中間殺死了三個。

最後一個王勝逃跑後,皇帝

三令五申

,要求別殺留活口,搞清楚他們的意圖。皇城司在搜捕時找到王勝,立刻就把他殺死了。

為什麼不聽皇帝的命令?他們是想掩蓋什麼嗎?

這個指控是非常嚴重的,而且聽上去很有道理。

楊景宗等人有沒有犯罪?

當然有——失職之罪

,但是這個失職和普通的失職還不太一樣。因為他們的崗位太重要了,他們的失職

極有可能導致皇帝的生命受到威脅。

四個人跑到皇帝的住處殺人放火,皇帝真要出來,可能命就沒了。

作為他們四個人的直接領導,竟然沒有發現任何異常,顯然是失察。

事發之後,讓他們四個人在宮殿內恣意殺人,沒能及時抓捕顯然是失職。這幾個人無論是按照法律還是按照祖制,都必須嚴肅處理,

怎麼能夠就隨意赦免呢?

這不是放縱罪犯嗎?這下宋仁宗沒話說了,他只能是依法處理了。主管皇城司和兵器的官員們都被懲罰了。

楊景宗被解除皇城司的領導職務,降級到地方任職知濟州。

濟州就是現在的

山東鉅野

鄧保吉

也被貶出京城,到阜陽擔任地方治安官員。楊懷敏的處理比較耐人尋味,

他被降級為文思使賀州刺史,但是還在宮內掌管著皇城司。

在處理失職官員的問題上,宋仁宗的態度非常耐人尋味,其他官員被處理,唯獨對其中一個掌管皇城司的官員

楊懷敏非常偏袒。

楊懷敏是誰呢?他有何德何能竟然能夠被皇帝這麼照顧呢?

楊懷敏是個宦官,

在宮裡已經很多年了,當年劉太后活著的時候,

他就是劉太后的心腹

,從宋仁宗

小的時候就跟在他身邊

,現在楊懷敏又在伺候仁宗皇帝

最寵愛的妃子,張美人。

案發當晚,楊懷敏就在張美人的宮裡值班,宋仁宗

對楊懷敏也是非常的信賴

,所以這麼重要的守衛任務才會交給他。仁宗說楊懷敏第一個發現了侍衛的兵變,又趕到寢宮去報警,後來的處置也算妥當,

是有功的,應該從輕處罰。

誰知道外朝御史臺的官員們根本不答應,他們死死盯住楊懷敏,堅決要求對他依法處罰,要求和其他的官員一樣,

將楊懷敏貶官降級逐出京城。

在御史們的堅持之下,楊懷敏終於和那幾位領導一樣,

貶到了滑州,就是河南省的滑縣。

《宋史·何郯傳》載:宋仁宗對何郯說,楊懷敏發覺宮廷叛亂,敢去護駕有功,可以將功折罪應當從輕處罰。

皇帝還對宰相陳執中,樞密使夏竦等大臣說了當天晚上宮廷裡發生的事情,夏竦一聽就明白了。

皇上要減輕楊懷敏的處罰

,其實是想說

張美人護駕有功。

張美人是誰?張美人是宋仁宗當時

最寵愛的妃子

,她是石州軍事推官

張堯封的二女兒

,八歲的時候就進宮了,長大之後出落的非常美麗,而且擅長跳舞,很快就得到了宋仁宗的寵幸。慶曆元年的時候,被封為

修媛。

她生的兩個公主先後夭折,她就自己請求

降為美人

,但是皇帝對她非常寵愛。

在宮廷政變發生的晚上,顏秀等四個人在宮裡行兇殺人,皇后下令所有的宮門緊閉,嬪妃們都嚇得呆在宮裡不敢動。就在這個時候,張美人冒著生命危險,從自己的寢宮跑到仁宗皇帝跟前,

以一介弱女子要保護皇帝。

仁宗皇帝當時見到愛妃非常感動,第二天再給陳執中、夏竦等人說起這件事情的時候,

皇帝都流下眼淚來,宰相大臣們也都陪著皇帝一起流淚。

這時候夏竦就主張要重賞張美人,提高她的地位,甚至要求張美人和皇后享受同樣規格的待遇。皇上向宰相陳執中都明示了,

夏竦主張提高張美人的禮遇,衣食住行和皇后都一樣。

此時翰林學士張方平就對宰相陳執中說,漢代的

馮婕妤怎麼樣?

在皇帝身前當盾牌擋猛獸,也沒有聽說讓她和皇后一個待遇,

朝廷有法度,后妃有禮制,這不能亂,

於是宰相陳執中最終決定不提高張美人的待遇。

與此同時,諫官

王贄

上了一道表章,稱顏秀等人作亂是有人指使的,指使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正宮娘娘曹皇后。刺殺皇帝的劇情瞬間演變為

宮心計。

王贄的指控有沒有道理呢?聽上去倒是有幾分道理。在顏秀等人大肆殺人的時候,曹皇后的

表現堪稱完美。

她太鎮定了,

先關閉宮門,不讓皇帝出去

,動員宦官們抵抗,保衛仁宗皇帝,派人召衛士救駕殺賊,

整個過程有條不紊,好像未卜先知。

王贄認為這麼完美的表現怎麼可能?很有可能是曹皇后

之前就知道這件事情

,甚至她本人就是這件事情的

幕後主使。

本來曹皇后妥當地處理了這場宮廷兵變,應當是有功的,連宋仁宗都對她讚不絕口,稱她真不愧是

將門之女。

現在聽王贄這麼一說,她變成了個

陰謀家

,罪大惡極。面對王贄的惡毒指控,曹皇后沒有辯解,也沒有迴應,

乾脆不予理睬。

倒是仁宗皇帝耳軟心活,他心裡還真犯起了嘀咕。一度宋仁宗還想調查這件事情,

當御史何郯得知此事後,馬上就回奏,皇帝說這肯定是誣陷。

有人往曹皇后身上潑髒水,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您

廢黜皇后

,這樣就會有人取而代之,這種陰謀詭計您可不能上當。何郯一說,皇上在心裡又掂量了一下,就再也不提調查這件事了。

但是刺王殺駕案真正的幕後主使到底是誰呢?這起轟動朝堂的公平刺殺案就這樣不了了之。

結語

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案件有很多疑點,

至今也沒有合理的解釋。

我們設想一下,這個案件有沒有這種可能?

楊懷敏長期生活在後宮,他非常清楚。

皇帝宋仁宗最寵愛張美人,而張美人最想當皇后,

怎麼能夠讓張美人實現他的夢想呢?

楊懷敏是宮內侍衛的

副統領

,負責各宮殿侍衛的分配,

當然也有自己的心腹。

如果他來安排,讓嚴秀等人在宮廷裡製造混亂,然後讓張美人在危急關頭去救主,

那麼張美人就會立下大功。

據史料記載,顏秀等四人是在

喝酒之後開始行動的。

“乘醉突入禁中”

,這個事情只有楊懷敏值班的時候才有可能。這四個人鬧出了這麼大動靜,目的就是為了

驚動聖駕。

然後張美人適時地出現,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

楊懷敏帶領侍衛將四個人當場殺死。

所以當時朝臣認為楊懷敏在殺人滅口,並不是毫無理由的推測。這個案件鬧大之後,需要

外朝官配合

樞密使夏竦和楊懷敏長期交好。

所以案件發生後,他堅持主張在宮內解決。在御史臺要求處罰楊懷敏的時候,夏竦再次堅定的

站到了楊懷敏一邊。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六十二評論說:王從善等五人皆外遷,獨懷民領職如故,樞密使夏竦庇之也。

案件發生後,所有有關領導都被追究責任,

唯獨楊懷敏還在擔任原來的入內副都知的職務,正是夏竦在庇護他。

不僅如此,在皇帝把張美人當晚的英勇表現告訴宰相大臣之後,夏竦再次站出來,要求對張美人講求

“尊異之禮”

。怎麼個尊異法?就是讓她享有皇后一樣的待遇。

所以這個案件夏竦和楊懷敏密切配合,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皇上的愛妃張美人。

可是仁宗時期的御史臺和學士院有一股清流,

御史和諫官堅持正義

,維護國家的

禮法制度和各種陰謀邪惡做堅決的鬥爭。

皇帝想要減輕楊懷敏的處罰,

御史何郯、胡宿紛紛上表,請求皇帝遵守國家法令,公平對待所有犯法的官員,不要因為個人感情厚此薄彼

,最終迫使宋仁宗將楊懷敏貶

逐出京城。

也正是因為翰林學士

張方平

的阻止,張美人想要得到皇后的待遇也沒有得到。有人甚至想把這個案件往曹皇后身上攀扯,

御史何郯戳穿了他們的陰謀

,使得仁宗皇帝不至於犯更大的錯誤。案件結束之後,御史們開始集中火力

彈劾樞密使夏竦

,何郯稱夏竦為

奸邪之臣。

他認為夏竦在此案中極力的為楊懷敏打掩護,是為了結交宮裡有權勢的宦官,完全沒有考慮到皇帝的安危,

一心為了私利,沒有半點忠心。

楊懷敏既然被追究責任,夏竦也必須罷免。

幾天後,夏竦被罷免,出判河南府,到洛陽做地方官去了。

參考文獻: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李燾:《宋史·后妃傳》

歐陽修:《歸田錄》

司馬光:《涑水記聞》

趙禎:《宋史·本紀》

《宋史·何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