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中國古代文學大家到底是怎麼造就的?是個人天賦?還是天時地利人和

閒暇時常翻閱文史,尤其喜愛古詩詞文章,簡潔優美而又富含哲思的詩詞滌盪著思想與靈魂,在不斷的反覆低吟回味中越來越為中國古代文學大家的才情與胸襟所折服。

因為太過喜歡蘇軾、歐陽修、范仲淹、晏殊、司馬光、王安石等詩詞文章,心中便有一種探尋其來由的衝動,暗問他們這麼偉大的文豪大家到底是怎麼造就的?是個人天賦?還是天時地利人和?

透過讀史發現這些大家天賦是一定有的,但天時地利人和卻更為重要。同時發現這大批的文豪俊傑竟同時出現在一個朝代一個時期,那便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繁榮的巔峰時期——宋仁宗時期。

懷著對這些大家的無限敬仰與喜愛,十分執著地追尋相關資料,也就與電視劇《清平樂》不期而遇,《清平樂》正是反映宋仁宗一生的電視劇,而圍繞在宋仁宗周圍的便是我所敬佩與喜愛的人。於是完整追劇後,又反覆比對歷史,我似乎找到了大家名士們生長生活的原始環境與土壤。

【1】“狸貓換太子”之身世曲直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第四代皇帝,關於他的身世,有一種至今流傳的說法,這就是“狸貓換太子”的故事。但事實是趙禎為後宮嬪妃侍女李氏所生,生後被皇后劉娥所養,劉娥皇后撫養趙禎為宋真宗默許。

趙禎十三歲繼位後,劉皇后做為太后垂簾聽政,劉死後,趙禎才親政。但劉皇后撫養及輔政期間隱瞞了他的身世,使他不知其生母,直到他生母養母全部去世後,他才聽到一些關於他身世的秘密。他的生母李氏因身份卑微,生下他後便被處治在宮外一處奉養,與他終生不得相見,臨死前才被劉太后封為宸妃。

在百善孝為先的古代社會,做為一國之主的趙禎,一生心中卻揹負了不孝之名。特別是他一生子女不昌,皇子全部夭折,有人說是他未盡躬奉生母之孝所致,使他內心更加痛苦不堪。

也正是因為他出身於一個卑微的侍女,而作為皇帝的他卻失去為生母盡孝的機會,天下皆為天子所有,而他與生母卻因劉氏的矇蔽讓他們母子生前不曾相認。

劉太后死後,世上關於他的身世及生母死於非命的許多傳說驅使他開啟生母棺木驗查,卻見棺木內生母容貌如生,服飾華麗,才相信生母並未被劉太后所害,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便又寬恕了劉太后。

身為帝王而親生母親卻是侍女並被終身埋沒禁足,深受忠孝仁義儒家思想教化的趙禎,便為一生悲憫天下蒼生奠定了最原始天然的思想基礎。

【2】“恭儉仁恕”天性造就千古第一仁君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蘇軾最著名的詩詞名句。我們通常說起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多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宋仁宗卻少有人將其併入歷史上的風流人物。然而,他卻以“恭儉仁恕”的個人秉性與治國方針,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而宋仁宗趙禎在位長達四十二年,是兩宋時期執政最長的一位帝王。他在位期間,素來以“寬仁”著稱。他恭儉愛民,天德純粹,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形於色,不事奢華,四十二年始終如一,且內外一致,不勞民,不事兵,不折騰,務實致治,遇水旱,或密禱禁庭,或跣立殿下,視天下黎民平安喜樂為重。

他貴為九五之尊,卻能夠容忍臣下與其爭論,能夠對弱者同情,對世事寬仁。上至太后皇后,下至臣子侍從,前郭皇后在宮中誤傷其頸部,他也只拂袖而去並未嚴處,諫官包拯屢屢犯顏直諫,唾沫星子飛濺到他的臉上,但他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包拯的意見,能夠成全千古流芳的包青天,全賴於仁宗的寬仁與善於納諫。

趙禎駕崩的訊息傳出,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訊息傳到洛陽,市民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煙霧使洛陽城上空“天日無光”。偏遠山區的人們也頭戴紙孝帽,而遼接到訃告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抓著宋使的手,哀慟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併為他建一個衣冠冢,此後,遼朝歷代君主“奉其御容如祖宗”。

一個封建帝王,死後竟萬民悲哭,內外同慟,千古罕見,足見其在政時深得民心。做為一代帝王,趙禎的仁德和氣量無人在其右,他的治國模式以及仁政一直是傳統政治的最高理想,在重文輕武的宋代,他更是將國家的文治藝術推向了古代社會的巔峰,造就了古代中國的一世繁華。

在大多數宋人的眼中,“仁宗盛世”遠過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在他執政期間,邊境安定,經濟繁榮,科技文化發達,人民生活安定。安定滋養祥和,宋朝文化及至頂峰,宋詞至今無人超越,小說起始,紙幣首發,史書,兵書,醫書等相繼修編歸理。仁宗以一朝之力謀萬世之事,不可以說不為。若說不為,即是不折騰,少折騰,讓民生息。

仁宗時期,國土面積雖不比唐代,但人口卻是唐代貞觀時期的近十倍之多(唐貞觀人口一千餘萬,宋仁宗人口達一億)。後世神宗支援的王安石變法,因太急太猛,使宋受損嚴重。仁宗慶曆改革半途而止,也是為了維護安定局面,穩健執政是仁宗特點。

故此,趙禎死後,被稱為“仁宗”,“仁”就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宋仁宗無愧自已“仁”的稱號。“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就十分佩服宋仁宗,仁宗的仁體現在對天下子民的憐愛、包容與體諒之中。他寬宏大量,不以帝王的雷庭震怒來威嚇天下臣民,而是以潤物細無聲的天性恭儉仁恕來感化天下黎民百姓,而這種天性也的確感化了無數有著良善天性之人之士,國泰民安四十二年就是最好的佐證。

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宋仁宗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是歷史對他最客觀公正的評價。

【3】“凡事都不會,只會做官家”

通透人生成千古文人才子之伯樂

宋仁宗被譽為千古第一仁君,但也有人評價說他“凡事都不會,只會做官家”。

對此,我則另有說辭。據史記,宋仁宗不僅聰慧勤勉恭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通曉音律,擅書學,尤擅飛白體。他飽讀詩書史書及各類旁雜,從太子時就由神童晏殊陪伴,晏殊文韜武略樣樣精通,知進知退,智慧超人。他從少年登基,四十二年,站在最高點,閱人無數,歷事萬頃,真個把世間人事萬物看透,通透人生,使他明白孰重孰輕,何為何不為。

仁宗親政後最重要的執政方略就是重用各類人才,特別是重用歐陽修改革科舉取士制,避虛就實,招攬大批仁人志士,在他在位期間,豪傑鉅人輩出。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大家均出於仁宗時期,即蘇軾、蘇轍、蘇洵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而歐陽修是仁宗發現並重用的人才,並指派歐陽修打破常規破太學體,以新學取士,這才發現了不同尋常的蘇軾倆兄弟,曾鞏和王安石等。而韓琦、文彥博、富弼、范仲淹、包拯、柳永、崔白、司馬光、呂侇簡、狄青等均因仁宗識才賞才而被發現並重用,他們各自在文壇史壇政壇高築霸臺,千古垂名。這正得宜於宋仁宗有愛才識才用才之能。

眾多豪傑聚在仁宗麾下,暢所欲言,激烈議論,若沒有博大胸懷與能力斷不能左右平衡,令人臣服。

事實上仁宗與這些才子達人週日長久相處並相對其樂融融,雖有時也有不盡如意,但仁宗總會懷柔處之,要麼暫時外放,要麼暫時調整退避鋒芒,少有嚴處苛責,他時刻把握著一種平衡與輕重,也把握著每個人才的命運不至滑落到不堪。

仁宗不僅招賢納士用於當朝,更注重儲備人才,為三世子孫百年謀賢才良相。每每讀到好奏章札子文章便會喜樂無比,在後宮傳頌,讓子孫學習。

最有名的便是看到蘇軾蘇轍科考文章,與曹皇后等嬪妃說:“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蘇軾奇才從此髮際。

趙禎對范仲淹、晏殊更敬為老師,禮讓恭謙。仁宗認為范仲淹生性是君子聖人,其《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成就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典範。

人們都說柳永的“奉旨填詞”,其實是源於仁宗的愛護,仁宗御筆一揮“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才使柳永成為一代詞霸。

仁宗時,司馬光先為諫官後成一代史學大家,王安石為後代傑出改革家,蘇軾成千古文豪,狄青成千古英雄,韓琦、富弼、文彥博、司馬光等成多朝良相。大批人才的發現和儲備為宋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仁宗時期,這些人或活躍或隱藏,仁宗死後幾代,這些人才仍在起著支柱作用,不得不佩服仁宗的用心用力之深之長遠。識才愛才到仁宗也算到了極致。

從另一方面說,仁宗成全了這些人才,而這些人才也成全了仁宗,尤其是文人善文墨與渲染時代,彼此認同,便彼此都打上了時代特色的烙印。

不得不說仁宗的大智就是用各類人才俊傑的不同能量點燃時代色彩,他飽讀詩書經典,精通儒釋道,把世道看透,把人生看透,用通透的智慧看待一切人和事,不計一時一事之得失,不計一人一事之缺失,一切以大局為念,從長計議,從而才使天下英才為他所用,這也就是有人評價的仁宗“凡事都不會,只會做官家”,揉萬千人才於一手,並把每個人都打出自己的精彩,這不能不說是莊家,是打牌高手。

試想,若一個朝代只有皇帝孤家寡人而無名人騷客起舞弄清影,怕這個朝代也是寂寞的,能讓眾臣才子點燃天空,自已盡情欣賞享受,這也應是當皇帝這個國家最高管理者的至高境界吧。

“和而不同”的氛圍更襯托出帝王與士大夫同臺共治的精彩。

【4】“克已復禮”的套中人與現實糾結

提到“克已復禮”,似乎還是文革時期批孔老二的批鬥語,一直沒真正明白什麼意思,直到讀了宋仁宗的有關史料,才明白什麼是“克已復禮”,而宋仁宗終身踐行的就是這個理念,並最終成為了“克已復禮”的典範。

剋制自已的情緒及慾望使一切回到規矩制度上來,這是我的粗淺認識。綜觀仁宗一生都在剋制自已,無論婚姻家庭、國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努力嚴格要求自已,不縱慾妄為,不隨心所欲,時時刻刻以君子之心處天下人天下事。用現代話就是嚴以律已,一切按規矩制度辦事。

這對通常的帝王來說剛好相反,帝王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說什麼都對,做什麼都不錯,天下是帝王的,帝王可以任意揮灑,自由馳騁。但仁宗這個帝王卻先把自個裝進了套子裡,奉身清約,議論懇惻,恭儉仁恕,無聲色畋遊之好,衣食簡樸,自己的一舉一動生怕驚擾了臣下侍從和百姓,傷害了他們的前途與性命,於是想吃的哈俐不吃,想喝的羊肉湯不喝,磣住牙齒的石子不許聲張,外出渴極了忍住回宮再喝,喜歡的女子眾人阻撓便退去,包括皇后妃子。想做的大事臣下反對,如慶曆改革便擱置。從總的來說仁宗的克己復禮多是顧了大局而委屈了自已,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與好評,但卻使自已越來越走向孤城和壓抑。

不過從事實看,許多隱忍又出自仁宗天性,自然而然,非別人強迫,從這一點說他也是真正純正且理智的聖君明主,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敬仰。

還好,在這長久的剋制修煉中,仁宗也執著任性了三次,三次均為真情所致,追封生母與張貴妃分別為皇太后和皇后,冊封長女懷柔為福康公主,此三人皆為仁宗生命中至親至愛之人,這三次執意所為也算放飛了一下自已,也完美了仁宗一生克已復禮的缺憾,使仁宗更仁慈可愛動人。

【4】《清平樂》古風悠揚

電視劇《清平樂》原名《孤城閉》,這名子一下從孤僻憂傷變為國泰民安,最主要是應了仁宗時期文人才子云集的景,也應了太平盛世的景。原本劇中以仁宗少年登基到執政,殫精竭慮愛民治國,但又揉進家國情思,一部很有看點的劇。一部帝王親民愛民,不高高在上的劇,一部有血有肉有哭有笑的劇。最主要是一部仁君與大批豪傑共舞的劇。

北宋著名思想家邵雍在臨終前寫下一首《病亟吟》,其中有兩句說:“生於太平世,長於太平世。老於太平世,死於太平世。”所謂的“太平世”就是指宋仁宗在位的那四十二年。邵雍對這段時期非常滿意,認為此時國家經濟繁榮,官民相安無事,鄰國間和睦相處,沒有發生戰爭和饑荒。廟堂之上,百官皆勵精圖治,即使有慶曆新政的紛爭,也沒有出現刀光劍影式的政變;朝野之間,百姓大都衣食豐足,自得其樂。而士大夫、知識分子在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下,也過得優哉遊哉,無意於功名,不急求進取。人人點綴太平成為宋士夫追求之夢想。

觀仁宗宋朝,實乃有帝國長遠和平之夢想,培新育才,發揚個性,張揚文明,不可以說不謀長遠。

至此,明白了為何時代倍有才子出,是有明君聖主,有適宜生長的土壤。

為古國文明頌,為仁宗明君頌。

清平樂,一個仁宗的時代,一個群英薈聚的時代,一個帝王與士大夫共治的文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