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漢朝之後的開國皇帝,像朱元璋這樣揭竿而起的草根為什麼屈指可數

1500多年的社會發展,從生產力到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國家機制不斷完善,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整個社會趨於穩定,無論是誰當皇帝,其個人的作為對於社會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小。

很多後來的人可能無法意識到,秦朝統一天下不過十幾年,而分封制的春秋戰國經歷了整整五百多年,秦朝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天下人對於“統一國家”的概念、對於“郡縣制”的認識、對於“中央集權”和“皇帝”的敬畏,都還是非常模糊的。

比如韓國的張良,年輕時候就一直想著要光復韓國;楚國的項羽,看到秦始皇覺得“彼可取而代之”;甚至草根的陳勝,也可以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什麼大秦帝國,不就是當年西邊的一幫窮光蛋嗎,有什麼了不起?

所以陳勝一發動起義,蠢蠢欲動的六國舊貴族就爭先恐後紛紛復國,說造反就造反。除了項羽之外,還有魏王魏豹、燕王韓廣、韓王信、齊國的田氏、趙國的張耳和陳餘等等,這些人和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一起,共同推翻了秦國的統治。

十幾年前你也是王、我也是王,憑什麼你搞了個“皇帝”稱號高人一等?所以秦二世一死,眼看形勢不妙,子嬰就不再稱“皇帝”,改回“秦王”。

但是從漢朝開始,這個情況就漸漸改變了。

第一是“非劉不王”,只有劉氏宗親才能當王,你們這些姓韓的、姓彭的、姓熊的,從此以後沒有資格和我們平起平坐。

第二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權神授,天經地義。老子是赤帝之子,當年斬蛇起義,這擺明了是老天安排我當皇帝,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你們絕對不能相信。

第三是在秦朝郡縣制基礎上延續下來的郡國制,尤其是漢武帝推恩令之後,從此不再有掌握實權的王公諸侯,只有刺史、州牧、太守、縣令,大家都是大漢子民,別一天到晚想著什麼建國復國。

經過漢朝400年的統治,人們才逐漸建立起了對統一國家的概念,才有了對於“統一”的慣性依賴,才有了對於中央集權的敬畏。造反的人當然也有,但除非實在活不下去了,否則絕對不會再像秦末那樣說造反就造反,而是要搞一整套程式、編一大堆理由,不然誰肯跟著你造反?復國?復你個頭。

比如黃巾起義,還要先搞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洗腦;比如袁術想當皇帝,要先有玉璽再找一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比如曹丕代漢,必須三讓而受之——光是這些流程就能把想當皇帝的人嚇退一大半。

所以漢朝之後的開國皇帝,要麼是來自於外族勢力,要麼是權臣或者藩鎮出身,比如曹丕、司馬炎、楊堅、李淵、趙匡胤等等,而像朱元璋這樣揭竿而起的草根,這麼多年屈指可數。

正是因為社會的不斷穩定和進步,唐朝經歷了武則天和安史之亂仍然能延續一百多年,宋朝丟掉半壁江山還能偏安江南,而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時期,此時距離明朝建立已經過去了130多年,前任又是開創了“弘治中興”的明孝宗,整個社會可以說是空前穩定。

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以降,朝中大臣不掌實權、各路諸侯王徒有虛名、普通老百姓承平日久——那麼,誰願意帶頭來造這個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