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超70萬,建縣歷史超1500年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和湖北省相對應,湖南省因大部分割槽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省會駐長沙市。湖南省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截至2019年7月,湖南省下轄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包含了36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61個縣、7個自治縣。

其中,就湘陰縣來說,人口超70萬,古稱羅城,湖南省岳陽市下轄縣。湘陰縣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居湘江、資江兩水尾間,洞庭湖南岸,東經112°30′20″-113°01′50″、北緯28°30′13″-29°03′02″,東鄰汨羅市、西接益陽市,南界長沙市望城區,北抵沅江市、屈原管理區,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51。3公里,面積1581。5平方公里,約佔岳陽市總面積的10。5%、湖南省總面積的0。75%。在歷史上,湘陰縣這一建制始於南朝宋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首先,湘陰縣隸屬於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位居幕阜山餘脈走向洞庭湖凹陷處的過渡帶上,地勢自東南向西北遞降,形成一個微向洞庭湖盆中心的傾斜面。最高處青山庵,海拔552。4米,最低處濠河口河底,低於黃海水平面4。3米。湘陰縣屬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長,降水集中在春夏暖熱季節,年平均氣溫為17℃,全年無霜期為223-304天,年日照1399。9-2058。9小時,年均降雨量1392。62毫米,主導風向為北風、南風、西北風,年平均風速3米/秒。就湘陰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新石器時代,該地區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期,今湖南省湘陰縣一帶先屬羅國,後成為楚國的疆域。而這,也是湘陰古稱“羅城”的重要原因。

戰國時期,該地區仍屬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岳陽市湘陰縣一帶屬長沙郡羅縣這一建制。西漢建立後,長沙郡改為長沙國。東漢建立後,長沙國改為長沙郡,今湘陰縣一帶屬之。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平定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公元215年,湘水劃界後,長沙郡改屬東吳。西晉建立後,該地區屬長沙郡羅縣。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上奏朝廷,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一新縣,名湘陰,屬長沙內史,縣治設琴棋望(今縣蘆葦場鯰魚洲中部)。由此,就湘陰縣這一建制,始於南朝宋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縣治遷黃花城(今鶴龍湖鎮黃花嶺)。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省湘陰入岳陽縣,縣治遷長樂(今汨羅市長樂鎮)。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陽縣為湘陰縣,縣治又遷至春秋羅子國都城、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馬頭槽)。唐武德八年(625年),唐朝建立後,並羅縣入湘陰。此時縣域廣闊,地轄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廣,難於治理,遂析湘陰縣東部地置昌江縣(今平江縣),同屬嶽州,同年湘陰縣治遷城江城(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縣治再遷白茅城(今汨羅市川山坪鎮石橋村)。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縣改屬潭州(今長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縣城(今文星鎮)。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元文宗時期,湘陰縣又改屬天臨路。

最後,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降州為縣,湘陰縣屬長沙府。清朝時期,湘陰縣仍屬長沙府。到了1928年,湘陰縣直屬於湖南省。1966年,湖南省劃出湘陰縣東部5個區建汨羅縣(後升為汨羅市)。1983年2月8日,岳陽市升為地級市,並撤銷岳陽地區,將撤銷岳陽地區後的湘陰縣與瀏陽縣、寧鄉縣劃歸長沙市管轄,同年7月13日,岳陽地區恢復,將長沙市管轄的湘陰縣劃歸恢復的岳陽地區。1986年,湘陰縣改屬地級岳陽市。如今,湘陰縣隸屬於湖南省岳陽市。截至2019年底,湘陰縣下轄1個街道,12個鎮,2個鄉,總人口約為7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