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上篇)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說是不絕於史書。但造反者眾多,成功者甚少。這是因為在中央朝廷與地方藩王的戰爭中,朝廷所擁有的巨大號召力和朝廷所能呼叫的戰爭資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戰爭中往往在道義和物質上處於劣勢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發生了中央朝廷擁有巨大優勢,卻在鎮壓藩王造反的戰爭中屢屢處於劣勢,並最終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這場戰爭就是在後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的成功,使得建文帝朱允炆的記錄在明史上諱莫如深,只有簡單的寥寥幾筆,這是由於永樂帝朱棣推翻建文帝后故意掩蓋了建文帝的歷史,人為地把明太祖的統治時期延長了4年,即從洪武32年延長到洪武35年,而這個時期曾經被歷史學家稱之為”革除”時期。這段歷史直到1595年10月才被萬曆皇帝恢復。

那麼為什麼朱允炆要極力削藩?假設他不削藩,那麼朱棣最終會不會造反?

遺憾的是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先看看朱允炆為什麼要削藩?

朱元璋當了31年皇帝,突然一病不起。皇太子朱標早他6年而死,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帝位,年號“建文”。

對這個20歲出頭的青年來說,做皇帝並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別的且不說,單是那些位高望重的叔王們就足夠讓他傷腦筋了。他們擁有重兵,盤踞在各地的要津大鎮,雖然也有穩定皇朝的作用,例如,可以據守北邊大門,防備殘元勢力捲土重來,但他們對皇帝形成的威懾,即使是潛在的,也遠勝過他們的積極作用。

而且,朱元璋在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之後,為了強調。重親親之義。,修改諸王見東宮儀制,規定,只在內殿行家人禮,這無形中縮小了皇太孫與諸王間的差距,使新皇帝更增添了不安全感。

感覺到諸王威懾力量的,不僅是建文皇帝,還有許多大臣。一個叫卓敬的給事中,曾對朱元璋說過,諸王服飾與太子(即皇太孫)相同,嫡庶相亂,尊卑無序,難以令天下。朱允炆即位不久,他又密疏上奏,建議將燕王朱棣遷至南昌。因為北平這個地方形勢險峻,士馬精強,以藩王駐守實屬非策,一旦有變,朝廷必難控制。

卓敬一語道中要害,確有眼光,只是作為普通言官,他沒有機會再往深談最得建文皇帝信任、在諸王問題上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土黃子澄。

黃子澄曾伴讀東宮與朱允炆的關係更親密一些。朱允炆在東宮時,曾向他請教如何制馭擁有重兵的各路叔王。他回答,諸·王掌握護衛兵,兵堪自守,不足為變!即使他們不自量力,招惹事端,也無法攝敵全國之師。

西漢年間平定七國之亂,就是很好的例子。這一番話雖有寬憂解慮的功效,對形勢的估計卻是根本錯誤的。諸藩國不但有護衛兵,而且有守鎮兵。朱元璋的祖訓中規定,險要之地,遇有緊急情報,守鎮兵和護衛兵都要聽親王調遣。某些親王擁有的實力比黃子澄的估計要高許多。

但朱允炆相信了黃子澄對形勢的估計,感到寬心,對他愈加信任。上述晤談的地點在紫禁城東角門,所以,建文皇帝即位以後,問黃子澄是否記得東角門之言,黃子澄頓首回答‘’不敢忘。

二人心照不宣。削弱諸王力量的方針確定下來,簡稱削藩。先拿誰來開刀?齊泰和黃子澄小有異議。齊泰認為,燕王朱棣握兵最眾,志向最大,他的兵權應當最先削奪。黃子澄不以為然。他說,朱棣擁兵最重,急切難圖,應當先搞掉其他藩王,以削燕王羽翼。他還說,周、齊、湘、代等王,在洪武時就多行不法,更不要說眼下,不難找到削藩的藉口。他的話不錯。這些藩王本來也不把既是天子,又是侄輩的朱允炆放在眼裡,朝廷中有削藩的議論,引起他們的警覺,更會有所舉動。

藉口是很容易找到的。周王朱橚第一個被檢舉有異謀。不是別人而是他的第二個兒子朱有爋出面檢舉。這真是求之不得。至親告變,不容懷疑,至少在臣民中不會引起對立情緒,況且朱橚與燕王關係特殊。

簡單說來,太祖皇后高氏生有5子,除太子朱標外,還有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第一代秦王、晉王已死,高皇后親子中,只剩下朱棣和朱株。打擊周王,既可消除朱允炆對叔王的猜忌,又符合黃子澄削燕王羽翼的目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朱允炆即位後的第三個月,命曹國公李景隆統兵備邊府所在地開封。李景隆軍到開封,突然包圍王宮,執拿朱楠。朱允炆把他廢為庶人,禁錮在京師。削藩的第一個步驟沒有碰到什麼麻煩。同時,朱允炆任命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左布政使,謝貴為北平都指揮使,監視朱棣的行動。

第二年,削藩步伐加快,範圍加大岷王朱櫃因西平侯沐晟奏其不法事,被廢為庶人湘朱柏因被告製造偽鈔、隨意殺人,怕受懲罰,自焚而死。齊王朱榑被幽系京師代王朱桂被囚禁大同。

還要對付的,只有燕王了。

非常抱歉讀者朋友們,由於篇幅的原因,明天請繼續觀賞“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奪取皇位了”? 之下篇

我是飄在心中的雲,文章的疏漏之處,請朋友們多多批評指教, 您的關注也是我進步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