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朱允炆上位,一老道說朱棣早晚造反,可沒人相信,後來句句應驗!

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登基之後都特別沒安全感,因為他怕其他人用同樣的方式奪取江山。

他沒背景,沒靠山,憑一己之力坐守整個江山,其難度可想而知,為了鞏固政權,他不得不將手下的大將分別派到不同地方鎮守,當然對於一個農民出身的人來說,他的小農意識決定了他的格局——

他認為外人沒有自己家人靠譜,所以他分封的藩王還是自己家人,自己的兄弟或者自己的兒子。

但朱元璋也知道這樣做是危險的,地方勢力坐大會導致中央孤立無援,他尤其警惕燕王朱棣,認為這小子能力大,野心大,搞不好就是個不安分的。但他沒辦法,他需要朱棣,蒙古的鐵騎的殺氣還沒完全散去,北京城的隱患時時都在。

朱棣在北京可以抵擋蒙古人的進攻,南京才會安全。

朱元璋分封了24位藩王,這些藩王手中都有兵權,而朱元璋也認為只有這樣朱家的江山才是安全的,而且元朝的舊例也是給封藩王給封地和兵權的,這樣才能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為自己守江山。

要知道最小的藩王也有一個師的兵力。

“莫逐燕,逐燕必高飛,高飛上帝畿”是一句讖言,這是一個道士唱的歌,當時百姓兒童都會念,這句讖言說的就是燕王朱棣。

這句讖言預言了朱棣的篡位,然而當時沒人解出其中含義,更沒人相信。

逐燕其實就是想困住燕,困住燕,不讓其高飛上帝畿,然而困住燕就是要給它金絲做的燕窩,給他錢,給他女人,給他安逸的生活,給他信任,給他安全感,因為燕不是鴻鵠,只要滿足這幾個條件,燕就只能是屋簷下安逸的“燕”。

但朱元璋死後,他的孫子朱允炆顯然沒想到這些,而是鋌而走險,將“燕”逼急了。

朱元璋臨死前下過兩道詔書——

第一是讓朱允炆繼承大統(朱標早亡,傳位給朱標的兒子)。

第二便是不讓藩王進京奔喪(尤其是燕王朱棣)。

精明的朱元璋想到了這點,他讓眾多藩王都沒了進京的理由,他認為這樣江山就萬無一失。

朱棣得到父親去世的訊息星夜兼程去奔喪,但是到了淮安卻被駐軍攔住,他的心情可想而知,而此刻他也明白自己被戒備得有多深。

朱棣奔喪的時候,有的只是一顆孝心,但被阻攔之後,剩下的只有不甘心。

為什麼朱元璋臨終前下遺詔讓藩王不必回京奔喪,其他藩王都遵守,只有朱棣不遵守呢?

因為他是朱元璋最優秀的兒子,他的氣魄、膽識、能力都最像朱元璋,本來太子之位就應該是他的,可是由於“立嫡不立長”的規矩,朱棣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

而太子死後,那幫迂腐的文臣又堅持立太子的兒子,其實太子死後,唯一適合的人只有朱棣,如果讓朱棣即位,朱允炆就不會這麼慘。

因為在朱允炆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大家爭論的太激烈,而朱棣又是當時的人選之一,所以朱允炆對他很忌憚,朱允炆認為四皇叔朱棣想篡位,對他多加猜忌。

在朱允炆沒即位前,他的猜忌心就反應出來,他經常問太子卿黃子澄:“如果藩王反了怎麼辦?”

黃子澄說:“那就學漢景帝,清剿。”

朱允炆覺得有道理,漢景帝不是平定了七國之亂麼?跟現在的封藩是一樣的,情況大同小異。

但朱允炆忘了,漢景帝有周亞夫,他手中有可用的武將麼?而且周亞夫當時在漢朝軍中的聲望,絕對高於皇帝,周亞夫出面,漢朝所有計程車兵都會誓死相隨,朱允炆手下的武將有這樣的號召力麼?

但不幸的是,燕王朱棣有這樣的號召力,起碼在他的封地,他的號召力是很大的。

朱允炆行事急躁,並非成事之人,他最大的優勢在於他是朱標的兒子,除此之外他比朱棣的謀略、城府差得何止一點。

朱允炆想以朱棣不遵循遺詔來幹掉他,找來黃子澄商量,但他沒想到宮中早就佈滿了朱棣的眼線,朱允炆的舉動掌握在朱棣手中。

1399年建文帝頒佈一道詔書——

藩王不可以節制封地內的文臣武士,不可以以國家的名義收納賦稅,不可以干政。

此時距離朱元璋分封藩王已經二十多年,藩王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根深蒂固了,想撤藩,哪有那麼容易?

這個政策一出,朱棣就謀反了。

仔細想想,當時老道的讖言已經指出今天的結局,而朱允炆哪怕有一點警惕,多一些沉穩,事情也許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