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三國時期是如何提高糧食產量的?生產工具又有哪些?

歷史上的中國一直都是以農為本的,把糧食生產放在第一位,在三國時期也不例外,但是三國時期,是一個集結了天災和人禍的年代。

當時的漢朝末年傳出的瘟疫在三國時代的時期也有著不小的影響,而且當時的旱災、洪澇、蟲災、飢餓、冰雹狂風、地震也是頻頻的發生,就說在漢靈帝開始到最後吳國的覆亡這些年一共又發生了23次的地震。

並且三國時期的混亂戰爭想必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諸侯爭霸,各地民不聊生,就在這樣的一種亂世的局面下,各地區的人們又是怎麼來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呢?他們的統治者又提出了怎樣的法律條文來提高糧食產量的呢?他們的工具又有哪些?看看三國時期的人們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糧食產量的?

三國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以及其他食物有哪些?

三國時期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哪些?據史料記載,在三國時期,大豆,小麥,粟谷,黍都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就像現在,南方人多愛吃大米和魚肉,北方人多吃肉類和麵類一樣,當時也是如此,並且小米在當時也是很受歡迎的。

大豆也不錯,說起大豆,就要說起一位叫做楊沛的人,據魏略記載,他曾經在糧倉裡面屯下了非常多的大豆,後曹孟德到了他的地方,因沒有糧食吃,於是他把大豆全部進獻給了曹軍,那麼可見當時大豆就是曹軍的主要糧食。

而要說起肉類,據《齊民要術》這本書上的記載,是出現過炒菜的,但是因為齊民要術這本書是出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距離當時的三國時期還要推後大約三四十年的時間,所以說我們並不能確定在三國時期就出現了炒制的做法。

三國時期比較有名的一種做法就是烤制,比如我們現在的烤全羊、烤乳豬,在當時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種吃法。而這種吃法,是從少數民族那裡傳到中原地區的,還有一種比較重口味的吃法,就是生肉,也就是和我們現在的日本刺身一樣,生吃魚肉、豬肉。

三國時期有這麼一個人,名叫陳登,他非常喜歡吃生魚肉,而他的死法就是因為長期食用這種沒有殺菌過的肉,導致蟲子在體內繁殖,最終英年早逝。

還有一種關於饅頭的說法,據野史記載,饅頭還是臥龍先生諸葛亮發明的,據說是在他南征的時候因為殺的人太多,導致了當地的河神非常的生氣,於是諸葛亮就下令把麵糰捏成一個人頭的模樣,然後把裡面塞上豬肉羊肉等等,再在蒸爐裡面蒸熟以後扔到河裡面用來祭祀當地的河神。

但是後來有人偷偷嚐了一口,發現這種東西非常好吃,於是大家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蠻人的頭”,簡稱“蠻頭”,這也就是我們後來的饅頭,但是其實說是饅頭,不如說是塞滿肉的大包子,無論是包子還是饅頭,作為食物一直流傳至今,如今依然深受人們喜愛。而還有一種美食,就是榨菜,據說這一種美食是張飛發明的,當然三國時期最惡名昭著的一種食物,就是人肉乾了,似乎程昱就曾經幹過這樣的事情。

還有一種食物的名字非常奇怪,叫做“不託”,這個名字大家可能都沒有聽過,但是它有一個現代的名字,叫做麵條;除了麵條意外,還有一種叫做“鍋盔”的食物,雖然這個名字我們也很不熟悉,但是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餅子夾肉。

還有水果,我們都知道在漢朝時期的張騫曾經踏上絲綢之路,給中原地區引進了葡萄和石榴,那麼桃子、李子、杏這些水果都是原來就有的,所以說他們吃的水果就這些,三國時期的食物可謂層出不窮,除了這些,那個時候也都流行一些美食,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紹。

三國時期如何提高糧食產量?

既然瞭解了當時的食物,就必須要知道這些糧食生產的背後歷史,有人說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是怎麼保證自己的糧食產量的呢?或者說他們有什麼樣的方法讓糧食的產量不斷增加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三國時期的農業條令是如何規定的,又是如何提高糧食產量的?

根據《魏書》的記載,魏國頒佈了讓民眾一起進行屯田的命令,而這樣的舉措讓魏國一下子獲得了百萬斛的穀子,在這樣的方法取得成效以後,魏國管轄的州郡都會設立一個田官,他的作用就是在自己的管轄地進行穀子的囤積。

這樣一來,在魏國打仗的時候,就不用為了糧食的運送問題而勞民傷財,而是直接在臨近的州郡進行運送,這樣大大減少了運送路上糧食的消耗,畢竟在古書中記載,一般打仗的軍糧從京都運往戰場,十成的軍糧最後能到達戰場上的只有兩三成而已。

所以說魏國使用的方法實在各個地區都設立糧倉進行屯糧,而據其他的史書記載當時曹孟德的屯田政策連續幾年以後,整個魏國的倉廩都裝滿了。而良好的糧食儲備條件讓國家的軍糧不會短缺,在當時那個饑荒的年代是非常具有戰略優勢的,這一個舉措讓曹孟德擁有了非常雄厚的資本做支援,在軍事作戰方面佔領了極大的優勢地位。

三國時期,在農業發展上面其實南北差異特別明顯,因為北方戰亂非常頻繁,糧食土地都被損壞得比較嚴重,這些讓原本位於農業中心的北方等地的地位下降不少。

在《前出師表》裡面,也有提到北定中原,深入不毛,這裡的不毛之地指的應該是南方,緬甸的東北部(存在爭議)。

再看南方,由於相對北方來說穩定的局面,讓南方的農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南方農業的地位日益上升,也為後來經濟重心南移創造了條件,而在北方等地區,發生了樓屋盡空,人民相食的殘酷景象。

好在曹操這個梟雄對恢復北方農業到了極大的作用,上面我們說到了他的屯田政策,然後還有他在政治上與農業結合起來,讓更多荒廢的田地得到了耕作。還讓士兵參與進了屯田的活動中,他還安撫逃亡的流民,讓更多流民成為魏國的子民,並在此地開始安家耕作,這些措施讓魏國境內已經基本擺脫漢末帶來的飢餓困境。

可以說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糧食的產量。

三國時期的農耕工具有哪些?

而要說在三國時期的農耕工具,在前期的歷史,已經發明瞭許多的農耕工具,比如犁地用的耙等。在習慣上,農民們肯定還是延續這個習俗,比如水車、孔明車、耦犁、竹莜(翻土工具),這些工具都是當時比較實用的農耕工具。

後來魏國的能人馬均還改進了一種用於灌溉的工具,叫做“翻車”,翻車最早出現在漢朝的民間,是一種用於農業灌溉的水車。

它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灌溉工具,而經過馬均的改良,讓整個翻車操作更加簡便,既可以進行農業的灌溉,也可以進行排澇的工作,把這樣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小村落中,還有類似於翻車的灌溉工具的存在,並且一直在使用。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木牛流馬的運用,也就是用木牛來運送糧食,運往戰場,後來又用流馬來運送穀子。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木牛流馬的運送方式,而歷史上也明確記載了確實有木牛流馬存在,在諸葛亮第四次的北伐過程中,用的是木牛,第五次用的是流馬。流馬是不同於木牛,有可能是木牛的升級版,但是自語說歷史上的木牛流馬是不是三國演義的永動機。

參考文獻:

《魏書》

《三國志》

《齊民要術》

《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