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清朝妃子腳上穿的“花盆底鞋”,除裝飾外,還有四個作用

正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麗的女子特別招男子喜愛,與容顏的美想匹配的是,符合氣質的穿著打扮。在清宮劇裡面妃子們穿的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很特別,與當下的高跟鞋屬於同一系列,但她們鞋子下面的鞋跟,更有特色。

高跟鞋可以讓女性看起來更有氣質,但對於腳的傷害也是有的,只要不長期穿,也倒還好。最難駕馭的當屬“恨天高”,沒有那氣質,還真不敢去嘗試。

在清朝也有一種高跟鞋,全名叫“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這種鞋子以木為底,鞋底高5-15釐米,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

作為高跟鞋的豪華版本,“花盆底鞋”的高度也有三個等級,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為了顯示其高貴,這個木底還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

鞋跟都做得這麼漂亮,鞋面則更加氣派,一般是用綢緞製作而成,上面繡五彩圖案。按照鞋跟的形狀來區分,又有兩種。一種就是花盆底的,上敞下斂,呈倒梯形。另外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所以又叫馬蹄鞋。

清朝的八旗子弟都是滿族人,這個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為何會製作出如此高難度的鞋子來?這與遊牧兩個字貌似一點都不沾邊,在草原上要行動迅速,這樣的鞋子可不行。不經過長時間的適應,穿上它走路都成問題。

其實這就與歷史淵源有關聯了,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性為了討得歡心,加上當時畸形的審美觀,使得婦女有“裹足”的陋習,女孩在幾歲的時候就開始把腳按照既定的形狀來包裹,最後得到“三寸金蓮”。這種審美不知不覺間在滿族婦女中也開始流行,腳已經那麼美了,鞋子不好看一點,怎麼能配套呢。

因為“花盆底鞋”的鞋跟非常高,貴族女子穿上之後,不僅整個人看起來更高更有氣質,配上女子長長的服飾,整隻腳其實都可以被衣服給遮住,這樣即便不裹足,也可以讓男子有一種完美的遐想。

關於“花盆底鞋”的作用,有三種說法,都是口口相傳下來的,不過也很有道理。

第一種說法是,因為滿族婦女也是主要的勞動力,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是必做的。但被防蚊叮咬的煩惱一直得不到解決,一旦遇到下雨天,鞋子很容易溼透。基於這兩點原因,她們習慣在鞋底部附木塊,後發展為花盆底鞋。

第二種說法是,滿族婦女為了增其身高,表現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也不足為奇。

第三種說法是,滿族婦女愛穿旗袍,配上這高底鞋之後,可以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雙腳。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三點都是在說為何“花盆底鞋”會出現,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實“花盆底鞋”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方便皇上辨別妃子身份。

因為“花盆底鞋”的裝飾是很有講究的,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

不同身份地位的妃子,用不同的刺繡圖案,皇上只要一看這些圖案,就能知道她們屬於什麼級別的妃子。而且這種鞋子只有年輕女子才能穿,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