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古代的人們平均壽命為什麼那麼短?看看古人的平均壽命是怎麼樣的?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古人的壽命大都是比較短的。到底有多短呢?曾經有歷史學家根據史料和存留的屍骨測量,得到了各朝代的平均壽命統計表,具體如下:

透過表格,可以看出古人的壽命確實很短。男大致在40歲左右,女在45歲左右。古代戰爭頻仍,饑荒、瘟疫不斷,加上公共衛生和醫療水平低下,嬰兒死亡率極高,造成了古人比較短壽。

我們知道,平均壽命不會說謊,卻並不一定反映實情。平均壽命所取樣本不乏夭折、早亡或者橫死等成分,要知道古代基礎醫療水平差、戰爭頻發,非正常死亡的人數並不少。這無形中拉低了人們的平均壽命。

如果刨除非正常死亡,古人的壽命應該是不會太短的。西周《禮記》記載:“悼和耄,雖有死罪不加刑焉”。大意就是說,西周時期80或9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7歲以下的年幼者犯罪都可以減免刑罰。既然是法律規定,必定有一定的普適性,這至少說明西周時期人是可以活到80-90歲的。

同時,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產生了官員退休制度,稱之為“致仕”。官員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尚書大傳。略說》:“大夫七十而致仕”。在唐宋,七十致仕成為規制。其中,宋初太宗時規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宗鹹平五年(1002年),有詔雲:“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許致仕”。

古代作此規定,決然不會因為官員普遍達不到70歲而多此一舉。從上述文獻資料,可以推斷古人的壽命應該在70歲左右,至少也應在60歲以上。

既然如此,有沒有更直接結論呢?

答案是有的。根據鄭正、王興平早些年的研究《古代中國人壽命與人均糧食佔有量》,可知自秦漢至明清兩千餘年的時間內,古人的壽命在70歲上下浮動,最低的在五代十國、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時期在50、60歲之間浮動,最高的是西漢時期,遠遠超過了70歲。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是正常死亡的資料,並不包括殺頭或戰死以及暴死或者病死的樣本,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高和低呢?原因不難理解。根據鄭正、王興平等人的解釋,古代社會和平與否決定著土地能不能有效開發,左右著人均糧食佔有量,進而影響人的壽命的長短。西漢國力強盛,人民的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都較高,故而其壽命也就越長。

儘管這只是一家之言,但綜合各種資料來看,古人的正常壽命是不會太短的,沒有人們說的40歲甚至30歲那麼不堪。既然壽命不短,那麼對於“中醫無用論”等言論可要慎重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