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注意!福建疾控最新訊息!

什麼是赤潮?

赤潮

,又稱“

紅潮

”,國際上也稱其為“

有害藻類

”或“

紅色幽靈

”,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

赤潮毒素

。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形成

貝類毒素

貝類毒素

無色無味

,主要儲存在貝類的消化器官,其

對貝類無危害

,但如果人食用了染毒的貝類,則

貝類毒素會迅速在人體內釋放而導致人中毒

一些常見的貝類生物,如淡菜(又稱海虹、貽貝)、扇貝、牡蠣、蜆子、帶子等,都是貝類毒素中毒的高風險食物。

貝類毒素的種類及中毒症狀

常見的貝類毒素分為四類,目前均無特效藥治療

麻痺性貝類毒素

麻痺性貝類毒素是目前世界範圍內分佈最廣、危害最大的一類赤潮生物毒素。其中,由雙鞭甲藻、膝溝藻科的藻類等產生的蛤科毒素、膝溝藻毒素引起的中毒,進食後初期會感到口部、舌頭、四肢麻痺、噁心眩暈,而後可出現身體部位麻痺,嚴重時可出現呼吸困難、喉嚨緊張,危險期為12

14小時。

腹瀉性貝類

毒素

腹瀉性

貝類

毒素

中毒,由鰭藻屬、原甲藻屬產生的軟海綿酸、鰭藻毒素、扇貝毒素、蝦夷扇貝毒素引起。常見症狀有腹瀉、噁心、嘔吐、腹部出現中度至劇烈的疼痛及痙攣。通常在進食受汙染的貝類後數小時內出現,可持續三四天,一般不致命。

神經性貝類

毒素

神經性

貝類

毒素

是一類脂溶性貝類毒素,主要產毒藻為短裸甲藻,海洋卡盾藻和赤潮異彎藻也能產生此類毒素。人食用蓄積了短裸甲藻的貝類後一般30分鐘

3小時就會出現神經性

貝類

毒素

中毒現象,主要表現為胃腸紊亂和神經麻痺,嚴重者可致冷熱感覺逆轉、複視以及呼吸、吞嚥、言語困難等,在赤潮區吸入含有短裸甲藻毒素的氣霧也會引起氣喘、咳嗽等中毒現象。

記憶缺失性貝類毒素

記憶缺失性

貝類

毒素

於1987年在加拿大一次大規模中毒事件中第一次被發現,中毒病人的典型症狀為腹痛、腹瀉、嘔吐、短暫記憶缺失、意識混亂,不能辨認家人及朋友,多數在進食後3~6小時發病,因其可導致記憶缺失的中毒症狀而被命名。經研究,記憶缺失性貝類毒素的主要成分為軟骨藻酸,屬氨基酸類化合物。

貝類毒素不易被破壞

科學預防是關鍵

貝類毒素不會使貝體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透過顏色和氣味並不能判斷其是否已染毒。煎炒、水煮、高溫、高壓等常用的烹飪方法也不能完全破壞貝類毒素。

因此

,主動

預防和及時對症治療,

是減輕貝類毒素危害的主要方法。以下要點請記牢:

(一)關

政府部門釋出的赤潮預警公告。

每年赤潮發生時,

漁政部門都會發出預警,發生赤潮海域的海產品禁止上市銷售。

等赤潮過後

,經

抽檢合格的海產品

才允許上市銷售。

(二)透過正規渠道購買水產品。

建議消費者在購買貝類時,儘量去正規的超市或市場。在赤潮預警期間,不要購買非正規渠道銷售的貝類水產品,防止中毒事件的發生。發現有非法售賣行為的商販,應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報告。

(三)不自行捕撈海產品。

沿海地區的居民不要在赤潮預警期間“趕海”打撈或採食海產品,平時也不要在排水口(如電廠冷凝水、生活汙水)附近海域採集、捕撈海產品。

(四)食用要留心,有症狀及時就醫。

食用貝類時要去除消化腺等內臟,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食用後如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四肢肌肉麻痺等症狀,要立即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編輯:傅鯉榕

稽核:劉偉程 林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