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高階貨”賣“白菜價” 臨期商品成年輕人新寵

原價 35 元的品牌咖啡現價 10。42 元,標價 13。8 元的進口牙膏在市面上需要 24 元,原價 89 元的進口面膜打完折後只需 16。9 元 …… 每到週末,24 歲的李想(化名)都會來到深圳某特賣超市“撿便宜”。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商品不是“三無”商品,也不存在任何瑕疵,相反其中大多是大品牌廠商生產或進口產品,它們與正常超市中的商品唯一不同的是——臨近保質期。

臨期商品不是過期商品,它們即將到達保質期,但仍在保質期內,可安全食用、使用和銷售。根據艾媒諮詢於今年 1 月釋出的《2020 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從供給側來看,2020 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 3 萬億元,即使按 1% 的庫存沉澱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會突破 300 億元。

臨期折扣超市悄然走紅 逛逛解壓又省錢

李想常逛的這家特賣超市是專門售賣臨期商品的特賣連鎖超市,從去年以來,這類特賣超市在福田區、羅湖區、寶安區、龍華區等區接連亮相。

跟隨李想的步伐,遊走在特賣超市各個角落,每個貨架陳列什麼商品,李想早已熟稔於心:這是擺放臨期的自熱鍋、泡麵等速食的貨架,那個冰櫃陳列著牛奶、果汁、啤酒,還有各種各樣的薯片、餅乾等零食 …… 除了食品,也有生活用品,如沐浴乳、面膜、牙膏等,小小超市可謂“包羅永珍”。

一走進特賣超市,到處懸掛著“進口好物”“省錢像呼吸一樣”“唔買就蝕底”的標語,加上“全場 1 折起”的折扣,讓人很難空手走出來。

對於消費者而言,購買商品時往往會將生產日期作為一項重要的選擇依據,“很多超市都會把日期最新的商品放在貨架最裡面,所以我每次都會去掏貨架最裡面的商品。生產日期越新,保質期越長,相同價格我肯定買更新鮮的商品呀。”李想邊挑選商品邊告訴深晚記者,“但買臨期商品就不用考慮這些了,便宜就行。”

但購買臨期商品就不用擔心過期嗎?李想坦言,“我買的這些零食,基本不到一週就能吃完,不會過期。牙膏也是,用完了才會過來買,馬上用。”深晚記者注意到,超市內的臨期商品保質期大多還有三四個月,甚至有的還剩下 6 個月的保質期,立刻食用或使用的話,的確不用考慮過期的問題。

李想說,一開始自己只在網上購物平臺“淘”臨期商品,當發現深圳開了不少線下臨期特賣超市後,就養成了週末來逛逛的習慣,“逛特賣超市特別解壓,花 50 塊錢能買一大筐,實現了‘零食自由’。”李想笑著說。

享受優惠、避免浪費 臨期食品"真香"了

像李想這樣熱衷於臨期商品的顧客不算少數,臨期商品的愛好者在網上早已有了一定規模。豆瓣上,創建於 2020 年 9 月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已經吸引了 7 萬多人加入;微博上,話題“年輕人買臨期食品來減少浪費”已超過 1。1 億的閱讀量;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嗶哩嗶哩影片彈幕網站以及小紅書 APP 上,以“臨期食品”為關鍵詞的影片及筆記也在不斷增加。

“我大概從去年開始接觸臨期商品的。” “我愛臨期食品”小組組員啊媛(化名)說,“當時無意間在電商平臺搜尋到臨期商品,價格便宜很多,收到貨後看著品質也沒什麼問題,就開始瞭解臨期食品還有一些臨期日用品。”

其實許多超市從多年前就使用打折或買一送一的方式處理臨期商品,甚至開設臨期商品貨櫃,只是收效甚微。“我以前覺得臨期商品總是和‘過期’‘變質’等負面標籤掛鉤,還要和老人家搶這些打折貨,未免有些‘寒酸’。”啊媛說,“但現在覺得‘太香了’!”

那臨期商品是如何突然“真香”起來的呢?

“低價但高階”是臨期商品最大的賣點。“我愛臨期食品”小組的口號是“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小組成員也常常發帖“曬”出自己的戰利品:泰國海苔、德國啤酒、義大利曲奇、巴黎氣泡水 …… 臨期食品連起來可以排出一張世界地圖,貨品“高階”,但價格卻是市場價一至五折的“白菜價”。

另一方面,2021 年 4 月 29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頒佈實施,反對食品浪費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在“我愛臨期食品”小組中一個帖子,投票“認為消費臨期食品不丟人的理由”中,“不想浪費食物”的回答點贊數最多,佔 60% 以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一旦“臨期”變為“過期”,將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與此同時,隨著食品安全知識的科普,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臨期食品不是過期食品,它屬於安全食品的範圍。撕下了臨期食品身上“過期”“變質”的負面標籤,購買臨期食品則成為享受優惠、反對浪費的具體體現。

臨期商品雖香 監管部門仍需跟上

對於目前臨期商品一片紅火的現象,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何玲給予了肯定。“臨期食品、日用品、化妝品重新回到市場,是一個資源充分利用、商品充分使用的很好途徑,值得鼓勵。”他向深晚記者說道。

但臨期與過期之間僅一線之隔,銷售臨期商品對商家的品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從現實情況來看,臨期商品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因受到利益的驅使,一些不法商家可能會修改食品的生產日期,“食物過期變質,消費者可以吃出來,產生了什麼後果也有食品安全相關法律保護。但日用品、化妝品等,消費者是無法依靠自己鑑別出來的。”何玲表示,任何一個行業以及新興的經濟形勢,要想長遠的、健康的持續發展,都需要消費者、商家和監管部門等多方共同努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臨期食品”雖香,也應按需購買,如果在低價誘惑下一次性購買太多,也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量需而購,物盡其用,不僅是一種更成熟的消費觀念,也是一種勤儉節約、綠色消費的行為。

深圳晚報記者 李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