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清朝宮女出宮後,為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娶

清帝選秀的流程十分嚴苛,按道理說,層層選拔出來的宮女,在出宮後,應該是民間瘋搶的物件,卻為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娶呢?

原因一:出宮時年齡大

清朝儘管離我們時間不算太長,但男女婚配的時間遠比我們要早。一般十四五歲,就都已嫁作他人。

皇帝在選秀的時候,都會選十幾歲含苞待放的姑娘進宮。清初時,宮女基本一生都生活在宮中。

後來為了解決宮中人員過於龐大的問題,才逐漸允許年長的宮女出宮,回到民間生活。

但她們出宮時,年齡基本在25-30歲之間,這在早婚早育,壽命不長的清朝,是絕對的大齡女青年。晚嫁了十年,一般的大戶人家,很難看上這種姑娘。

原因二:生活封閉,不適合民間生活

宮女一般十幾歲進宮,正是塑造人生觀的時候。宮中的生活死板、規矩、小心。儘管不像電視劇中那麼殘酷,隨時會被打,但也是處處留意,隨時都要伺候主子。

這種模式,也造成了宮女一定程度上的性格缺陷。

比如晚清時,宮中風氣已經比之前開放,但慈禧太后喜歡清靜,她身邊的宮女甚至開發出一套“手語”,用以私下交流,以便不打擾慈禧太后。

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生活,宮女已經形成了自己生活定式,性格謹小慎微,很難融入尋常人家。

原因三:名聲一般

宮女只屬於皇帝一人,但皇帝體力有限,翻牌子總是那麼幾個人選,大多數宮女,甚至都沒機會接觸皇帝。

長夜漫漫,又沒得滋潤,總得有個發洩的方法。於是,宮裡的太監成為首選,一種很奇怪的“對食”也在宮中成為常見。

所謂對食,實際上就是宮女和太監組成掛名夫妻,互相來個心理慰藉。

對食並不是起源於清朝,早在漢朝就有記載:

“官婢曹曉、道房、張棄,故趙昭儀御者於客子、王偏、臧兼等,皆曰宮(曹宮)即曉子女,前屬中宮,為學事史,通《詩》,授皇后。房(道房)與宮(曹宮)對食。”(《漢書》)

在民間,宮女與太監的那些事兒,更是被傳得離譜。所以,宮女在民間的口碑並不好,自然願意娶的人不多。

原因四:宮女眼界高

宮女從十幾歲就在宮中生活,見慣了風浪,看遍了皇家氣象。等出宮之後,自然也看不上尋常百姓家。

而大戶人家又都想找小家碧玉,而不是人老珠黃的宮女。於是,眼界高,但競爭力一般的宮女就被剩下了。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