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土木堡之變,大明損失掉了京軍主力,為什麼沒有對地方失去控制?

土木之變,大明京軍精銳損失慘重。

歷史上,京軍、禁軍損失慘重,導致朝廷對地方失去控制的情況非常常見。

不過,對當時的大明來說,似乎這些都不是問題。

朝廷京軍、禁軍損失慘重,導致地方失控的情況非常常見

自古以來,中央軍力削弱,則地方難制的情況非常常見。

周代,西六師、殷八師損失殆盡後,周天子在諸侯爭霸時成了擺設。

漢末,何進的禁軍被董卓吞併後,天下烽火連天不休,天子先後被董卓、李傕、曹操所挾持。

唐末,唐禁軍被黃巢起義、高駢割據所摧毀後,徹底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唐天子先後被韓建、朱溫所挾持。

土木之變,明京軍精銳損失殆盡,連天子也被抓走了。

可是,大明朝廷卻依然能夠牢牢控制地方。

這是為何呢?

京軍雖損,但體系仍然正常運轉

前面所舉的失控例子,其關鍵在於:體系早已失靈。

周代的諸侯、漢末的郡守州牧、唐末的節度使,早已具備了割據一方的條件。

只不過,在中央尚有強大禁軍的情況下,各方多保持克制而已。

而土木之變時,大明的體系雖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運轉仍然良好。

大明軍制,軍隊分在近500個衛所中,每個衛所只有大約5600人。

各都司、衛所,主要武官雖為世襲,但其升調、襲替、優給、功賞,皆由兵部把控。

各衛所軍戶的勾清(軍戶中哪些人當兵),也都由兵部按冊勾選。

也就是說,“將無專兵,兵無私將”,這些都司、衛所的武官,只能按要求辦理訓練、屯田事務,並無私兵。

這些都司隸屬於五軍都督府,而聽命於兵部。

分統都司的五軍都督府,其所統都司、衛所,“內外相隔,犬牙交錯”,其所統都司、兵戶條塊分割,相互制約。

因此,無論是都司,還是五軍都督府,都不具備割據的條件。

土木之變,儘管京軍損失慘重,但是“將無私兵,兵無專將”的體系仍然沒有失控,地方自然也就不會有抗拒中央的能力。

京城附近的實力依然具有絕對優勢

土木之變,明京軍確實損失慘重,但是,其“內重外輕”的格局依然非常穩當。

早在朱元璋士氣,京師及周邊行省、北部邊地的衛所就佔總數的2/3左右。

朱棣遷都北京後,“天子守國門”。北部邊地的衛所也可歸為京師周邊,而在朱棣進一步調整後,光是駐北京的衛所就達到72個,使“內重外輕”的局面進一步加重!

土木之變,明三大營精銳損失慘重,但各衛所依然運轉良好。

可以說,大明的體系仍然正常運轉,“內重外輕”的局面依然穩固,大明只需要從混亂中緩過來,就依然“穩坐釣魚臺”。

換而言之,土木之變,對大明來說是一次沉重外傷,雖然失血多,但各個器官尚能正常運轉。

大明只要及時停止受傷,及時止血,及時身體不能恢復到鼎盛時期,但活下來還是可以的。

重建中樞,追究責任,恢復體系運轉

土木之變,天子,及許多重臣或被俘,或陣亡,中樞系統近乎癱瘓。

中樞長期癱瘓,那麼,系統失靈,天下一樣會混亂。

留京的朱祁鈺即皇帝位,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其他各部官員缺額也陸續任命,政府機構得以重建。

體制,絕不只是一套流程,其執行是需要人的。

土木之變,如此大敗,朝廷威信受到極大傷害。

即使體制上得以運轉,但人心不能得到整肅,那麼,情況也是會繼續危險下去的。

追究明英宗的責任是不可能的,但追究其他責任人也是可以的。

于謙等人抄斬王振全家,處死了王振黨羽,平息眾怒,使人心得以安定。

由此,以兵部、五都督府為核心的大明軍事,得以重新運轉起來。

充實京營,渡過危機

重啟體系後,在於謙的建議下,京營得以迅速重建。

首先,在於謙的建議下,石亨、楊洪、郭登等有一定威信的將領被提拔,為京營重組打下了人事班底。

接著,朝廷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入京,並召折將兵來京。

同時,朝廷又派人在京畿、山東、山西等地募兵訓練。

有了人,還需要裝備!

朝廷將南京庫存的2/3調入北京,甚至派兵到土木堡收集明軍丟棄的頭盔9000餘,甲5000餘,火槍11000餘,神銃2萬餘,神箭44萬,火炮800門。

很快,京城就雲集了22萬軍隊,各類裝備充實。

隨後,北京保衛戰,京營明軍擊敗瓦剌,穩定了形勢。

以危為機,重建三大營

北京保衛戰前,形勢緊急,來不及系統重建。

北京保衛戰後,于謙主持了整頓,使明軍京營戰鬥力得以重振。

1、重建三大營。

三大營,是大明的野戰主力。土木之變,基本被打殘。

北京保衛戰後,于謙根據京師軍隊的強弱,選出10萬精兵立為三營。

2、以危為機,創立團營。

土木之變,雖主要源於指揮失誤,但也暴露出三大營的戰鬥力大幅下降。

于謙認為,其關鍵在於體制的弊端。

舊有的體制下,戰時統兵將領平時不負責練兵,戰時臨時調撥,兵不識將,將不知兵,指揮不靈。

此外,三大營強弱混雜,不利操練,更不利作戰。

而且,三大營規矩不一,每遇調遣,號令不一。

針對此,于謙做出了調整。

10萬營兵,又抽調出6萬精銳,分為3營團操,由石亨為總兵官,統一訓練、指揮。

此後,團營兵馬,又陸續擴充到10萬、15萬,分10營操練,每營15000人。

沒有入選團營的兵士,仍歸三大營本營,為”老家“。

團營,打破了衛所編制,成為精銳。

他們統一號令,訓練在一起,作戰也在一起,”兵將相習“,改變了舊制弱點。

從於謙開始,大明開始了軍制改革,反而使正統年間開始下降的明軍戰鬥力得到了一定改善,鞏固了統治。

總的來說,作為較晚的封建王朝,大明有比較成熟的軍制。

在此軍制下,即便大明京軍遭到一定損失,地方仍然難以對抗中央。

而於謙以其魄力,挺身而出,擊退瓦剌,穩定形勢。

此後,于謙又改革兵制,創立團營,加強軍事訓練,使京師防禦力量進一步加強,鞏固了明帝國的統治。

大明的軍制,使大明不會因為京營一時的損失而喪失對天下的控制。

然而,如果沒有于謙等人的挺身而出,及時改革,大明也很難繼續統治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