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古代百姓快活不下去的時候,為什麼不開墾荒地?卻要給地主打工?

古代人之所以不去開墾荒地,最大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開荒成本太高。開荒的成本,還不如租田耕種,自然沒人願意去開荒了。

很久很久以前,當我們還處在奴隸制社會的時候,當時社會實行的是井田制。所謂井田制,就是指將一塊田按‘井’字劃分為九塊。其中八塊,分別是由八家人各自耕種。還有一塊,則是由八家人共同耕種,所得的糧食作物交給公家。

在井田制的體系下,天下所有田地,從法理上來說,都屬於天子或者諸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實說得就是這件事。

按照井田制的規劃,公家那一塊地的糧食產出,就相當於是底層人民租用天子土地,繳納的租金,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向國家繳納的稅收。井田制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土地公有。當時的所有土地,名義上都屬於天子或者公家,私人是不能進行買賣的。

在這種社會制度下,自然沒有人願意去開荒。因為就算成功開荒,開出來的田地,也是公家的,要被拿去充公。從經濟賬上來看,開荒顯然是一筆賠錢的買賣,自然沒人願意去做。

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冶鐵技術開始逐漸成熟,情況開始變得不同了。

因為冶鐵技術的逐漸成熟,導致鐵製農具開始大規模普及。在此之前,大家使用的農具,主要是青銅器或者石器木器,硬度極低。使用這樣的工具,開荒十分困難。但是有了鐵製農具以後,那就截然不同了,大家開荒的成本迅速降低。到了這個時候,如果國家再向底層百姓徵收高額賦稅的話,那麼百姓自然不願再去種公田,而是開始想著去開荒,得到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

最開始的時候,統治者還能以行政命令阻止這些行為。就算你開荒成功,統治者也可以沒收你的私田,將其充公。但是,隨著鐵器的使用越來越多,這種行為開始越來越普及的時候,統治者也沒法用單純的行政命令,來阻止這些民眾自發的行為了。

為了順應潮流,同時也是增強自身國力,戰國初期,各國開始紛紛變法,承認土地私有化,允許土地買賣。這些變法當中,最有名的就要數秦國的‘商鞅變法’。正是因為商鞅變法十分成功,導致秦國國力大增,秦國最後才得以統一天下,建立了秦朝。

在這個階段當中,國家默許民眾開荒。只要能開墾出新的田地,就可以歸自己所有。

但是,隨著秦國逐漸統一天下,歷史進入封建時代,情況再次出現了變化。

因為當時的國家,已經承認土地私有化,允許土地買賣。如此一來,土地兼併的問題就開始出現了。土地越多的地主,越有錢去買更多的土地。經過近百年的時間後,國家的土地往往就完全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大部分底層百姓,根本無田可種,只能去給那些地主打工,任由地主階級剝削。

這個難題,曾困擾了整個中國封建歷史,所有封建王朝,到了王朝晚期都無法避免這個問題。一旦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裡的時候,這個朝代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那麼,封建時代的那些沒有田地的百姓,為什麼不去開荒呢?

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在於不划算。

首先,開荒本身的經濟成本,遠高於租賃土地耕種的成本。就好比今天大家買房子,所有人都知道,因為通貨膨脹的關係,買房住要比租賃房住更合算。但問題是,有多少人能夠拿得出買房的全款呢?既然買不起房子,那就只能租房住了。

古人種田也是一個道理。

想要開荒,成本那是相當高的。首先你需要找到一塊適合耕種的荒地,然後再找幾個壯勞力收拾這塊地。而且,一塊土地開墾出來以後,往往需要等到第二年甚至是幾年之後,才能種糧食。這也就意味著,一個普通人家需要預先準備出好幾年的口糧,才能有開荒的能力。

這顯然很難。

幾年的口糧,如果換算成錢的話,足可以買到比開荒所得更多的田地。如此一來,自然無人願意去開荒。

其實,是開荒所有權的問題。

在古代,想要證明一塊田地是合法地屬於某個人,唯一的證明就是田契。田契可以理解成是今天的房產證,有了房產證你才能證明這套房子歸你所有,有了田契才能證明這塊地屬於你。

但是,開荒出來的田地,怎麼才能解決合法性的問題呢?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不過大體上來說,很多朝代都鼓勵人們開荒種地。然而問題在於,中國古代是一個‘皇權不下縣’的社會體制。縣以下的治理,一般交由家族或者當地百姓自治。

選擇開墾荒地的,肯定都是當地的弱勢群體。而當這些弱勢群體,開墾荒地接近成功的時候,很容易被當地的治理者搶奪。這個時候,弱勢群體手裡還沒有田契,而他們開墾的荒地,已經即將可以耕種,屬於一種不受法律保護的財產,很容易被他人搶奪。

一旦被搶,前期的所有投資,都等於白費了。

如此一來,開墾荒地,就等同於是一樁高風險的投資專案。對於那些承受能力本就不足的普通人來說,自然不會選擇了。

第三,想要找一塊合適開墾的荒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中國古代一直是傳統的農業社會,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後,幾乎所有適合開墾的荒地,幾乎都已經被開墾光了。再想找合適開墾的荒地,要麼去邊疆地區,要麼去深山老林。但是,人類是群居動物。如果進深山老林開墾田地的話,就算能夠開墾出來,未來怎麼耕種?怎麼生活?難道真的要一直獨居在深山當中,自己靠著那點荒地獨自生活嗎?

這顯然不現實。

再說,跑到深山老林裡去開荒,威脅也很大,需要面對各種猛獸蛇蟲,一不小心命就沒了。就算僥倖開墾出來,也很難去辦田契。一旦被人發現,還是很容易被人搶走的。

所以,開墾荒地,大多發生於王朝初期,或者某個政權剛剛建立的時候。比如三國時代的曹操,就曾下令,國內所有荒地,任憑百姓開荒。只要完成開荒,那塊地就是你的。但實際上,當時百姓進行開荒的田地,也不是真正的荒地,而是以往有人耕種,後來又因為戰亂荒廢的土地。這樣的土地,開墾起來會容易很多,所以大家才會去開墾荒地。

總之,古代窮人之所以不去開墾荒地,還是因為不划算的問題。哪怕到了王朝末期,窮人們已經連飯都吃不起的時候,依然是這樣。因為到了這個時候,窮人手裡已經沒有足夠他們去開荒的生產資料了。相比之下,拿起農具去造反,去搶地主們的土地,勝算似乎還要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