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這五個字理解錯了就白費功夫了

文/戚海軍

“用意不用力”這簡單五個字被譽為太極拳的“五字訣”。

如果說傳統太極拳區別於其它拳種的最大特色就是“用意不用力”,那麼也可以說最容易讓人在認知與練法上走入誤區的也是“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這個要領你真懂了,練上身了,慢慢肯定會出功夫。但如果首先在認知上就產生了錯誤,那麼帶來的後果不僅僅是練不出功夫,有者恐怕還會因此帶來對身體的傷害,甚至短壽折命。

這個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意”這個東西是把雙刃劍,其實國內的不少名家大師練得好好的突然很快早逝,這個現象我們並不少見。

首先說“不用力”,無論太極前輩還是現代的不少名家都多有著述詮釋。

有的說是指不用拙力,有的說是一點力也不能用,總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令後學者無所適從,對那些沒有明師口傳心授的更是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其實“不用力”它有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隻能“用意”。

換句話來說,你真正會用“意”了,也就能慢慢做到“不用力”了。

故,“不用力”與“用意”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因果關係,簡單說“不用力”是一種結果,“會用意”才是方法。

所以,對於太極拳初學者而言,你讓他純粹做到“用意不用力”是不可能的,因為他身上還沒有落實“去僵化柔”這樣一個過程。

人天生之初是鬆柔的,也能本能地使出勁兒來,故有“其如嬰兒乎”的比喻。

但是隨著後天的改變,先天的靈性慢慢少了,我把它稱之為“先天勁”,身上的拙力、僵硬之力多了起來。

這都是由於後天的生活環境所造成的,當然也是人的思想造成的。

思想是什麼,就是念頭和想法,簡而言之就是我們所說的“意”。所以,要做到不用力,須得從“會用意”入手。

用意識改變不用力的習慣,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因為多者在“用意”方面首先就存在認知上的誤區,理解上的錯誤,以至於練功產生偏差,甚至導致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時下練太極拳的,在“用意”方面有兩類人,一種是用意太過,一種是用意不足。

用意太過的人,練拳行功中,不是想著意氣如何執行;就是想如何把意放到體外;有的講這樣意圈,那樣氣走的;最終是意太過而傷身,也不出功夫。

另一種是用意不足的人,就是思想不專注,意識散漫,拳無拳意。

那麼,太極拳中真正的“用意”又是何所指呢?

其實,太極拳前輩們早就說過,那就是“有意無意是真意”。

“有意”是什麼,就是專注,思想集中;“無意”是什麼,就是不要有太多的念頭,思想要簡單。

有些人練拳老想著意該放哪裡,氣該走哪裡?就是南轅北轍了。

說太極如水,首先就是指拳如“水到渠成”一樣。水流到哪裡需要你去指揮嗎?不需要。意氣在身體的流動需要你去指揮嗎?不需要。

你只需要本著自然順遂,它是知道如何走如何回來的。

你倒是把意指揮出去了,它回不來了,你就消耗了。

“意”決定”氣”,在我理解來看就是一種能量。所以,太極拳的實質優越性是在開發人體能量方面高於其它拳種。

所謂“有意無意是真意”就是在“有”與“無”之間的念頭一閃而過,這個就是“用意”。

你太多了不行,沒有也不行。

因為有意無意間,你能最大程度入靜和放鬆,你的能量場也就擴大了。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真正的用意是吸收體外的能量,而不是釋放體內的能量。

為啥事情想多了人會感到昏昏沉沉的,因為你的念頭太多,用意太過,能量在消耗。

所以,正確的用意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不要有太多的念頭,不要讓意去指揮氣的執行。

這便是太極拳之“無為”的練法。

如果,你總想讓“意”呈現很多個狀態與花樣出來;甚至總以“打拳無人似有人”做思想,你這是“有為”了。大凡有為的練法都是與太極拳背道而馳的。

所以,“用意不用力”,這五字訣要練到身知,前提是須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用意”。

所謂真正的用意,也可以理解為就是“想都不需要想”,就是一念之間的本能反應。

能有更多的本能反應,你的拳架就自然了,慢慢也就符合太極拳之理了。

拳如水到渠成一樣自然,慢慢就會“不主動”,“不多動”,“不妄動”,不用力了。

“不用力”能真正做到的時候,那是因為真正的內勁出來了。

而這個結果是因為你會用意,讓自己順應天人合一,讓拳架復歸自然順遂的結果。

(注:作者為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阿七聊功夫原創,歡迎分享評論嚴禁抄襲)

內功大揭秘,內家拳深層次認知

阿七聊功夫

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