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首批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是如何產生的?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劉雙霞

近日,央行公佈了首批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僅有19家銀行入選,包括6家國有商業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4家城市商業銀行。

按系統重要性得分,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從低到高分為五組:

第一組8家,包括平安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寧波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北京銀行;

第二組4家,包括浦發銀行、中信銀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第三組3家,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

第四組4家,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

第五組暫無銀行進入。

業內普遍認為,19家銀行具有重要性、代表性和典型性,首批入圍是對各家銀行經營情況和發展能力的認可。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這19家銀行的總資產排在銀行業的前20位。

在這19家銀行中,第四組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四家既是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又是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

這19家系統重要性銀行是如何產生的呢?其依據是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簡稱《評估辦法》)。

《評估辦法》中對系統重要性的定義是:金融機構因規模較大、結構和業務複雜度較高、與其他金融機構關聯性較強,在金融體系中提供難以替代的關鍵服務,一旦發生重大風險事件而無法持續經營,可能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的程度。

基於此,監管從規模、關聯度、可替代性和複雜性四個維度確立了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指標體系。四個維度的指標權重各佔25%。

評估參評銀行規模時,《評估辦法》採用調整後的表內外資產餘額作為定量指標。

評估參評銀行關聯度時,採用定量指標:1。金融機構間資產,該指標權重為8。33%;2。金融機構間負債,該指標權重為8。33%;3。發行證券和其他融資工具,該指標權重為8。33%。

評估參評銀行可替代性時,採用定量指標:透過支付系統或代理行結算的支付額;託管資產;代理代銷業務;客戶數量和境內營業機構數量。這4項定量指標權重均為6。25%。

評估參評銀行復雜性時,採用衍生產品、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證券、非銀行附屬機構資產、理財業務、境外債權債務5大定量指標,權重各為5%。

在具體評估時,監管首先採用定量評估指標計算參評銀行的系統重要性得分,得分達到100分的銀行被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然後再結合其他定量和定性資訊作出監管判斷,綜合評估參評銀行的系統重要性。

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相應銀行填報的資料和系統重要性得分、監管判斷建議及依據於每年8月底之前提交金融委審議。系統重要性銀行最終名單經金融委確定後,由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聯合釋出。

有觀點認為,進入這個名單的銀行是不是意味著“大而不能倒”?事實上,監管恰恰是為了防止“大而不能倒”風險,從附加資本要求、槓桿率等方面對入選銀行提出更高要求,強化風險監測和預警,防止相關風險傳導至整個金融體系。

金融領域分析人士認為,能夠入選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既是對各家銀行的肯定,又對各家銀行經營發展提出了新挑戰。

按照《附加監管規定》,系統重要性銀行分為五組,第一組到第五組的銀行分別適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資本要求,附加槓桿率要求為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的50%,分別為0。125%、0。25%、0。375%、0。5%和0。75%。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撰文指出,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的釋出和差異化監管政策的施行,將進一步催化不同銀行間的分化,雖然對部分銀行帶來短期內較大挑戰,但整體影響利大於弊。銀行業要把握髮展機遇,進一步迴歸本源,更加專注主業,把防範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平衡好資產增速和結構最佳化的關係,提升內生資本補充水平,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提升風險緩釋水平,併為業務拓展提供有力保障。

興業銀行觀點認為,釋出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和附加監管規定,對於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意義重大。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業為主導。透過評估認定系統重要性銀行並實施附加監管,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大銀行的經營穩健性,也有助於與國際接軌,更好地促進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

後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將結合監測分析和壓力測試情況,基於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判斷,完善監管指標設計,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差異化的要求,推動系統重要性銀行保持充足的損失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