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天台農業|淡水養殖

裡石門水庫

★資源

全縣可養魚水面2萬畝,其中水庫56座,合計1。2萬畝(已養11101畝),蓄水塘5114口,合計0。8萬畝(已養4300畝)。始豐溪水面8。3萬商。旱澇保收農田12。86萬畝,可發展稻田養魚。其中分佈:白鶴區水庫12座,1175畝,蓄水塘1516口,2297畝。平橋區水庫10座,1038畝,蓄水塘1385口,1886畝。街頭區水庫8座,7030畝(包括裡石門水庫6730畝),蓄水塘715口,792畝。蒼山區水庫15座,1055畝,蓄水塘180I,675畝。城郊區水庫6座,1644畝(包括桐柏水庫817畝),蓄水塘976口,1679畝。南山區水庫3座,255畝,蓄水塘257口,264畝。北山區水庫2座,58畝,蓄水塘85口,86畝。

主要養殖品種有白鏈、草魚、花練、白鯽、鯉魚、團頭鱸等。珍貴品種有香魚,為鮭形目、香魚科、香魚屬。體延長,稍側扁,一般體長為體高的4。7~5。1倍,背部青灰色,體側和腹部銀灰色,身披細小園鱗。8~9月產卵後,親魚大部分死亡。孵成的仔魚隨流入海,翌年再溯江而上。肉細味鮮,具有特殊香味。產於金嶺鄉泳溪等溪流。因濫捕及生態環境變化,現已少見。較為珍貴的品種還有綴魚(俗稱“桂魚”)和喀氏倒刺鯉(俗稱“將軍”魚)。產於始豐溪,現稀少。

★養殖

魚種生產 魚種素賴外地供應。1959年6月從湖南嶽陽縣引進夏花68方尾,在幸福公社合作大隊(今麗澤鄉)首次生產魚種。1966年,孟岸水庫魚種場建成。1976年,裡石門水庫魚種場建成。1985年上半年,大官塘魚種場建成。1984年,全縣有130多農戶,利用400多畝山塘、稻田,育成魚種212萬尾。同年,裡石門、王裡溪等水庫,土法孵化鯉魚苗成功,分別為20萬尾和50萬尾。從此實現魚種自給。至1988年,共有國家、集體、個人的魚種場(塘)21處,計水面251。87畝,年產魚種約300萬尾。品種有白鏈、草魚、花縫、鯉魚、白鯽、團頭紡等。

成魚養殖 民國時期,養殖甚少。1959年首次調進魚種400萬尾,分配到15個公社的山塘、水庫放養。70年代後,人工養殖逐步發展,1978年產魚160噸。1979年,漁業生產推行多種形式的承包責任制。1983~1985年,王裡溪水庫綜合養魚高產技術試驗成功,平均畝產由8。8公斤提到62。15公斤。1986~1988年,推廣山塘、小水庫養魚高產技術,促進養魚業發展,水面利用率1988年比1978年提高18%,總產量1988年比1978年增長306%。小水庫最高年均畝產420公斤,山塘最高年均畝產450公斤。全縣有養魚戶1500多戶。鶴樓鄉養魚水面最多,有水庫2座225畝,山塘865口1323。08畝。1988年,全縣有養魚網箱24只。1983年,推廣稻田養魚,1986年達2100畝,產魚11噸,養魚戶350戶。1985年電橋鄉溪邊張村有24戶農戶,在23。9畝的稻田中養魚獲得高產,畝產成魚17。65公斤,畝產魚種929尾(4。5~5寸)。養鑑、蟹、鰻、黃鱔等特種水產養殖業,以及屋頂、庭院養魚也正在興起。

河蚌育珠 1980年,前山周坎頭周孝章等人開始河蚌育珠,後發展到鶴樓鄉皇都等鄰近鄉村。至1988年,全縣河蚌育珠戶達23戶,歷年累計生產珍珠988。5公斤。品種為褶紋冠蚌、三角帆蚌。

河蟹增殖 1987年5月29日,縣水電局、縣漁政站在瑞安縣購來中華絨毛蟹蟹苗35市斤(每斤7~10萬隻),放流在始豐溪,翌年捕蟹20噸。

魚病防治 隨著水產養殖的發展,1984年起,魚病蔓延,常見的有出血病、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白皮病、列印病、水黴病、白頭白咀病、鏈中華緩病、小瓜蟲病、錨頭蟹病等10多種。1984年10月,王浪水庫發生鏈中華蟹病,死魚500多公斤。藥物防治,細菌性魚病常用漂白粉、生石灰,寄生蟲魚病常用敵百蟲、硫酸銅、硫酸亞鐵。綜合防治,魚塘清理消毒,魚種放養大規格等。

★捕撈

溪流捕撈 捕撈水域以始豐溪為主。捕撈方法以鸕搗捕魚為主,還有拗置、夾網、推網、手網、流刺網、砌石布岙(籪)、竹箔攔魚、魚又、釣等傳統漁具漁法。1958~1959年,全縣從事鷀作業戶13人,鸕鷀排13張,作業博鵝80餘羽。1988年,從事鴻鷀作業12人,巍排13張,作業鴻貓91羽。產量每夜每排5~20公斤。博鵝漁戶分佈在城關鎮廣濟村、街頭鎮山頭下村和樣明鄉嶺根村、後岸村。

庫塘捕撈 舊時採用年終乾塘法捕撈,對大水面無能為力。70年代開始,使用攔網、刺網、打網、拖網、定置張網等網具,並配備機動漁船、小木船;80年代起,使用電動趕魚器。裡石門、王裡溪等水庫都安裝有攔魚網(棚)、攔汙網(柵)。1973年10月,縣淡水捕撈隊成立,有兼業隊員14人,定置張網1頂,三層刺網30張,攔網25張,晴綸膠絲網80片,以及漁船鐵絲網等漁具,是70年代台州地區淡水捕撈技術力量較為完善的捕撈隊伍,除完成縣內水庫捕撈任務外,還應邀到臨海、黃岩、溫嶺、仙居、三門等縣水庫捕撈。

★漁政管理

縣內溪流縱橫,流急源深,野生魚類繁多,漁業資源豐富。1980年以來,部分水城混受工業廢水、廢渣汙染,影響魚類生長繁殖。少數人違反國家漁業禁令,使用電捕船、電瓶捕魚器、電力線、炸藥、農藥等進行非法作業,酷漁濫捕,破壞漁業生態平衡,致使水產資源嚴重衰退,某些魚類頻臨絕跡絕種之境地。

1986年7月至1987年8月,先後建立縣漁政站、義宅鄉漁政站和平橋區漁政站,各有漁政檢查員3~4人;麗澤鄉人民政府設漁政員2人。開展漁政管理工作後,至1988年底,共查處偷魚、搶魚、毒魚、電魚、炸魚等漁政案件129起;沒收非法作業的電瓶捕魚器57只、電捕船3只。同時,對鸕鷀、布香(箭)等溪流捕撈漁戶,實行捕撈許可證制度,並在發證時收取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