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從李健的童年小事,反觀“乖孩子”教育

記得李健在接受採訪時,聊起過他的一些童年小事:

童年小事一:

在他很小的時候,有一次,李健的爸爸本來答應要帶小李健去動物園玩的,結果後來就忘了。李健賭氣,就一個人去了,並且還在大孩子們的幫助下,成功地翻牆進了動物園。

如果換成別的家長,免不了會責怪教育孩子一番。可李健的父親不僅沒有罵他,反而從言談中表現出兒子挺有出息的意思。

童年小事二:

李健說他小時候挺淘氣的,也經常會跟別的小朋友打架,會被告狀,也會被老師罰站。但是他父親並沒有像其他孩子的家長那樣打罵他,只是會帶他去道歉。

童年小事三:

這個也不算是童年了哈,李健十多歲的時候就非常迷戀彈吉他了。他想學吉他,就得先買一把吉他。但那時候吉他也算是奢侈品了。李健的父親起初有些猶豫,但李健的母親毫不猶豫地拿出兩個月的工資,給他買了一把當時很流行的紅棉吉他。

這在當時,並不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的。畢竟,對於孩子提的要求,大人一般會先覺得是一時興起,怕買了以後又不堅持了。誰也預料不到未來這個孩子會成長為一個音樂才子啊。

從李健的童年往事,我們可以看到,李健的父親是相當開明和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這與許多家長和老師希望孩子必須聽話、要做乖孩子,形成了對比。

其實,現代教育理念,早就不再提倡培養一個只會聽話的乖孩子了。這也是西方教育理念的一個積極的影響。相對來說,西方人的創造力和自主性要比東方人強,童年教育的理念差異便是重要的原因。

在必須“好”和“乖”的要求下,孩子們慢慢地喪失了自己的自發性和原創性,而變成了他人意志和評價的產物。

只有當自己的言行滿足了他人的需求時,自己才覺得是能夠被認可和接納的。那麼,等到成人以後,勢必就像個陀螺一樣,被外部評價標準弄得團團轉,而喪失了自己的真實存在。

看回李健,音樂是他的摯愛,他不需要偽裝自己去討好別人,因為在他早年的經歷中,他的自發性和自主性已經是被充分允許和接納的,這份允許和接納內化成他人格的一部分。

無論外界如何評判,李健始終都能夠對自己充滿信心,並忠於自己的內心。正是因為順應內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李健是在做著自己熱愛並擅長的事情。因而,工作於他來說,不再只是謀生的工具,而成為了他體現自我價值、實現自我綻放的途徑。賺錢,倒成了順帶的事兒。正因為如果,李健可以在多年不出名的時候,依然堅持著自己創作音樂。

如果李健聽友裡有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不妨從李健的成長經歷中,挖掘一點值得借鑑的教育之法。

雖然我們不一定非要把孩子培養得像李健那麼出色。但至少,在當今這個基本生存物資已經保障的時代,讓孩子能充分釋放天賦的能力和活力,遠比給孩子留錢更能帶來幸福感。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