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成語一模一樣的原意是什麼?其中又有哪些歷史典故呢?商鞅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

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

先來說個故事:

說在五代時,馮道與和凝同朝為官,兩人交情很好。

有一天,馮道穿了新買的靴子去拜訪和凝。和凝看見馮道的靴子和自己兩天前讓僕人去買回來的靴子一模一樣,於是,便問馮道:“你的靴子多少錢買的?”

馮道幽默地舉起右腳,不慌不忙地說:“便宜得很,五百。”

和凝一聽就火了,轉向僕人就給了他一巴掌,罵道:“一模一樣的靴子,竟然跟我說要一千?”

這時,馮道又慢慢舉起左腳說:“這隻也是五百。”

和凝一下子傻愣在原地,非常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生活中衝動是敗事之源,是斷送一個人前途的毒箭。

如果遇到問題時頭腦發熱,或者沉不住氣,這樣只會暴露更多弊端,甚至自毀前程。

只有那種能控制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駕馭自己,不會給衝動以可乘之機。

而情緒化、發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生理反應,但是發火前,我們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想想衝動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嚴重的後果。

衝動其實是由我們的業力導致的,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業力觀是佛教的基礎,什麼叫業力呢?業力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一切行為所產生的善惡力量,我們的人生就受著業力的支配。業力是個很深奧的道理,不是三言兩語談得清的!

那為什麼業力會產生衝動?因為因緣際會了,佛家有首偈說: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過去種下了種子,現在緣分成熟了,於是業力就現前了。

業力現前就是受報,怎麼受報呢?你能擁有他人無法企及的財富或者地位,必然有過於普通人的地方,也許你很聰明,也很理性,辦事也非常謹慎,但如果你過去世的惡業成熟了那麼你再聰明、再理性、再謹慎也不濟於事,因為你的業力會讓你衝動起來,這一衝動就給你捅出麻煩了,這就叫受報。

我再舉個例子;今天一位你很器重的經理開會遲到了兩分鐘,本來平常你只會批評兩句罷了,但今天你卻胸中突然升起一股無明怒火,使你拍著桌子跳起來,指著那位經理破口大罵了整整半個小時,最後你還沒罵完,人家就轉身出門,不伺候你了。這時候你才冷靜下來,後悔不已了。

你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會如此有反常態?

其實這種衝動的產生就是業力現前的結果,你合該有這麼個損失,所謂人強不如命強,說的就是人力抵不過業力。你再聰明能幹也沒用,只要業力現前,你一衝動,照樣完蛋絕不是要大家悲觀消極的,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再亂投醫了。以前大家以為衝動是心理素質導致的,這是很膚淺的見地,要不然衝動怎麼那麼難剋制呢?即使你現在把心態調整得再好,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某個重大決策之際,你就突然衝動起來了。

所以調整心態不是治本之策。那該怎麼辦呢?這個辦法就是不要讓惡業的緣成熟,就這麼簡單。

業力是不可消滅的,所以“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在做任何一件事前都會考慮果報,會導致壞的果報的事菩薩是絕不會去做的。

凡夫沒有智慧而造成無明,為了一點眼前的利益,不計因果,巧取橫奪,造諸惡業,將來受惡報的時候自然叫苦連天了。

但我們既然已經在過去生造下了無邊無盡的惡業,那怎麼才可避免因緣成熟而受報呢?也很簡單其曰:“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就是要你停止現在一切不好的行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雖予莫取”,只有取之有道的財富才能長久,取之無道的財富是不可能長久的,所謂“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自淨其意”不是自空其意,淨不等於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還只是小乘羅漢境界,落在一邊。在禪宗講就是「擔板漢」,只看到空,沒看到有。如果一動念,空的清淨境界沒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白馬希熱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