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中國人燒香的來歷

中華各民族大都有燒香的傳統,燒香也叫上香、敬香等等,但其歷史為:始於周朝,周人生煙以祭天,稱為“煙”或者“煙祀”。這種祭祀制始於周文王。“煙祀”一是點火生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菸祭神,就是後世所謂的“燒香”。

石雕香爐

漢武帝對中國香事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武帝為求長生,是神就敬,打破以往“香祭祭天”的壟斷,使香進入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就在這一時期,產自西域(中東阿拉伯半島一帶)的真正的“香料”也傳入了中國(所以,“絲綢之路”也稱為“香料之路”)。

由於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漢武帝時的香事變得格外繁盛,而且香具應運而生,中國第一個香爐也發明出來了,稱為:“博山爐”。從此,中國的香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為什麼要燒香

燒香是信香,就是傳遞訊號的香,如同長城上的狼煙,點燃用以傳遞軍情。“香”就是把燃香者的資訊傳遞給佛菩薩神仙鬼魂的,是一種象徵作用。

人類早期巫醫一體的時候就是如此的,巫師做法的時候總有煙香。

燒香是中國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個特點極為引人注目:

一是普遍性,漢人燒香,少數民族絕大多數也燒香,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無處不燒

二是歷史悠久,現存文獻《詩經》《尚書》已有記載,則其起源必早於詩書時代即西周。

三是普及性,幾乎做什麼都要燒香:對祖宗要燒,對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燒,對動物要燒,對山川樹木石頭要燒;在廟裡燒,在廁所也燒;過節要燒,平常也要燒;作為一種生活情調要燒,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作為一種門第身份,所謂沉水燻陸,宴客斗香,以顯豪奢;虔敬時要燒,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肅殺時也要燒,辟邪祛妖,去穢除腥;有事要燒,無事也要燒,燒本身就是事,而且還會上癮,稱為“香癖”,就彷彿現代人的抽菸飲茶一樣。

有趣的是,不只是中國燒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國家也燒。香的英語寫作incense,查《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八卷第543頁),載有如下內容: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利亞沿海地區引進香料樹,把香當作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用品。巴比倫人在祈禱和占卜時往往焚香。以色列人在被擄往巴比倫(公元前586年--前 538年)以前引進了香,到了公元前5世紀,一些祭壇專供奉香之用。印度教特別是溼婆派在正式禮拜和家常禮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節日禮拜、成年禮拜以及日常禮拜中都焚香。日本神道教也焚的。從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就焚燒木頭和樹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惡魔。羅馬人先是焚燒香木,後來引進了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以及崇奉皇帝時越來越顯得重要。

為什麼要燒三支香

一般三支香代表佛,法,僧三寶。 插香順序是中(佛)左(法)右(僧)。

上香的方法: ①將香點燃後,②用兩手的中指和食指夾著香杆,大姆指頂著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頭平對菩薩聖像,④再舉香齊眉,⑤之後,放下如第三動作,⑥開始用左手分插。

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時默唸:“供養十方三世三寶。”

第二支香插右邊,插時默唸“供養歷生父母師長。”(注:本篇拈香之法全為在家居士所寫,故與出家眾所觀想默唸者不同。但出家眾如是個人敬香禮佛,則可同用此法。)

第三支香插左邊,插時默唸:“供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和我某某的冤債障類。” 插香的第二種方法是先右,念:“誓斷一切惡。”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後中,念:“誓度一切眾生。”

香與美已融合為一,大量詩文專門寫香。茲舉北宋陳與義(字去非,與黃庭堅、陳師道齊名)的《焚香》為例: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